上个月跟老李喝茶聊投资,这老哥突然把茶杯一撂问我:"你说国内这些私募,到底哪家真有两把刷子?"我当场被问懵了——去年买的私募产品还在水下漂着,这问题简直是在伤口上撒盐!回家就把皱巴巴的对账单拍在书桌上,撸起袖子开始扒拉资料。
踩坑踩出的调研路
先是把三大基金网站轮番刷到凌晨三点,结果弹出个对话框:"年化200%冠军基限时抢购!"吓得我直接扣上电脑。第二天跑图书馆翻烂了五本金融杂志,发现各家都在自吹"稳健冠军""收益王者",看得我脑瓜子嗡嗡响。
后来学聪明了,翻出记账本画了个笨表格:
- 左边列上近五年熊市年份——2018贸易战、2020疫情、2022股灾
- 右边分三栏填"产品回撤""跑赢大盘""多久回本"
- 空着"骚操作揭秘"准备填猛料
暗访记实录
托券商朋友搞到内部交流群,进去就被消息淹没了。某百亿私募的路演PPT写着"人工智能量化收割市场",结果发现他们主理人连Python都得助理帮着调库。还有家明星机构吹牛年化35%,我拿计算器按了三遍才发现他们把爆雷产品悄悄剔除了。
最绝的是蹲点陆家嘴咖啡店偷听大佬聊天:"今年奖金发宝马还是卡地亚?""发了个锤子!产品都清盘了!"听着某千亿私募经理的哀嚎,我默默在表格"骚操作"栏补上:"重仓白酒被反杀"。
血泪换来的对比图
折腾半月终于画出雷达图,五个角标着:
- 牛熊通吃能力
- 风控铁纪律
- 策略保鲜度
- 团队稳定性
- 基民挨揍次数
结果发现个反常识现象——规模前十的私募里,活得最滋润的反而是家百亿小厂。他们2022年居然靠国债期货偷偷赚了28%,经理在朋友圈嘚瑟:"当全市场都在抢菜时,我们在囤压缩饼干。"
意外收获的避坑指南
整理完所有材料那晚,突然在抽屉底翻出张泛黄合同。三年前被"稀缺名额"忽悠买的产品,管理费后面居然藏着"超额收益40%归机构"的小字!气得我把这页打印出来裱在书桌前,旁边贴了手写标语:
凡是说"稳稳幸福"的 都准备好跑马拉松
凡是吹"人工智能"的 先问问会不会修电脑
凡是搞"饥饿营销"的 立马调头去菜场
今早老李又打电话催结果,我冲书桌扬扬下巴:"名单在压缩饼干盒里藏着——想要答案?先买够三年国债再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