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手机看到好多人在问航天电子能涨到多少,我也跟着好奇起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琢磨自己动手查查那些“权威”分析师到底怎么说。
找资料的狼狈样儿
我先打开电脑浏览器,寻思直接搜“航天电子 2023 目标价 分析师”不就完了。结果一搜出来,好家伙,满屏都是些乱七八糟的财经网站,标题一个比一个吓人,点进去要么是让你开户,要么就是要注册会员,想看具体数字?门儿都没有!急得我直挠头。
- 试了券商软件:在自己账户里翻研究报告专栏,确实有分析师报告,可那玩意儿要么是收费的,要么权限不够不让看全文。
- 转到财经门户:像东方财富、新浪财经这类大站的总该有?找是真能找到一两篇相关新闻,但点进去通篇都在讲公司战略、行业趋势,看得人昏昏欲睡,好不容易在结尾瞄到一句“分析师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跟藏宝图似的只字不提!
硬着头皮继续“挖”
我这人有点轴,就不信邪了。耐着性子在犄角旮旯里翻,总算在几个正经点的平台(名字就不提了,省得惹麻烦)里揪出来几篇能瞥见目标价的报告摘要,或者记者引述的分析师观点。好嘛这一看更晕乎了:
- 一个说差不多12块,理由讲了一堆技术图形;
- 另一个喊到15块多,说是业绩潜力大;
- 还有个保守派压到10块附近,理由是啥“估值修复需要时间”……
我这手里攥着三行数据,感觉像看到同一件衣服在三个店打对折、一口价还包邮、原价出售三种标签同时挂着,整一个懵圈。
自己算了个寂寞
看别人不靠谱,心想着要不自己简单算算?打开软件瞅了眼去年的盈利,又搜了搜同行大概啥估值水平,对着屏幕敲了半天计算器。算出来一个大概范围,自己都觉得虚——这玩意儿跟玩拼夕夕砍价似的,一刀永远差那么点,影响因素太多了,宏观政策、订单情况、原材料价格……哪一项都够喝一壶。
实践后的一点糙想法
折腾小半天,算总结出点门道:
- 第一,别迷信“目标价”这仨字。它就是个参考,还是自带滤镜那种。分析师也是人,屁股决定脑袋,给钱的、看好的,嘴都甜。
- 第二,想找公开的、免费又明确的答案?太难了!大部分有价值的信息都在付费墙后头躺着。
- 第三,最重要的不是什么价,而是为啥是这个价。背后的逻辑,比如行业景气度、公司订单能不能跟上,这些比单纯一个数字值钱。
至于我看着自己那点不成熟的小推算,再看看账户里那几位数的余额,默默关掉了股票软件。有这功夫琢磨别人画的“大饼”值多少钱,不如想想晚上煮挂面该放几个鸡蛋实在。对了,当年我就在老家建材市场管过账,一堆人围着“权威专家”分析某款瓷砖来年涨价幅度,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年底市场低迷,全傻眼。专家?呵,砖头倒是还在仓库压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