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以为数学就得靠刷题,刷得越多越结果?题海是下了,分数没见涨,整得挺郁闷的。
为啥买了这本书
去年期末考又被数学拖了后腿,班上老陈看我蔫头耷脑的,随手把他桌角那本快翻烂了的《孙维刚解题书》扔给我。他甩了一句:“傻刷啥,看看人家高手是怎么‘想’题的!” 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架不住我脸皮厚,回家就下单买了一本。
最开始完全用错了!
书到手我就翻答案! 想着看懂了答案不就完了嘛那几天真痛快,作业题瞅瞅书里解法,直接抄上去,感觉自己是“懂王”。结果一单元测试,题型稍微变一变,脑子就一片空白!全歇菜!光看答案真没用,那根本就不是自己的本事。
老孙书上那句话点醒我
趴桌上看第二次的时候,才注意封皮里面孙老师自己写的:“题不在多,想透则灵”。这和我之前死刷的路子完全反着来!心一横,决定换个玩法试试。
- 逼自己“卡壳”也想! 看到一道难题,坚决不看答案,纸笔准备哪怕想破头也非得自己先捅咕半个小时。画图、列表、瞎蒙都行,把能想到的路子都写出来。
- 书上方法变自己招数 等实在钻牛角尖了,才翻书对照孙老师怎么破题的。但重点不再是抄答案!是琢磨他为啥这么想?看到条件A、B他第一反应是什么?他发现了什么隐藏的陷阱?我用红笔在旁边写满小字:“,他看到这两个角互补就想到了平移!”、“!原来这条辅助线是为了构造相似!” 感觉就像在偷学师傅的心经。
- 自己画“思路地图” 整明白解法后,我把这道题从开始到结束的思考路径,像地图一样画出来:第一步看到了啥(题目条件),第二步想到啥关联知识,第三步被啥卡住了,第四步灵感怎么蹦出来的(比如联想到书里某道题)。画这玩意儿贼费脑子,但效果比死记解法强一百倍。
- 编点土味儿口诀呗 有些套路经常用,我就编点只有自己懂的大白话记下来。像看到几何题里一堆垂直平分线,我写个小纸条贴在书桌:“垂平线,藏圆心,直径直角要留神”。虽然不押韵,但管用!
- 逮着机会就讲给墙听 碰到特别典型的题,我就假装自己是老师,对着空气或者干脆对着我家狗讲一遍:这题难点在哪?老孙用了啥神操作?换我做可能栽哪儿?讲出来,才真成了自己肚里的货。
这么折腾一个月,变化挺吓人的
刚开始憋半小时没头绪那是家常便饭,急得挠桌子是标配。但逼着自己按老孙的法子硬整了快一个月,做题的感觉不一样了!速度没咋快,但方向感贼强! 拿到题不是蒙头就列方程,会习惯性琢磨:条件在暗示图里有啥隐藏关系?有没熟悉的结构?实在啃不下,翻书也更有的放矢,知道该学啥了。
期中考试有道几何大题,出得拐弯抹角的。考场上我头皮发麻,差点老毛病又犯。想起自己画过的那种思维地图,硬着头皮一步步推。居然做出来了! 虽然步骤写得歪歪扭扭,但是那道关键辅助线我确确实实想到了!老师批下来还说思路挺清晰。那感觉,比白捡一百块都爽!
现在回头想,这本书牛就牛在逼你动真格的脑筋,不是塞给你一堆解法充门面。它里面都是活生生的思考例子,你得钻进去,把自己当那个在纸上战斗的人。动手、动嘴、动脑画地图,招虽‘土’,效果真心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