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翻基金账户的时候突然拍了下脑门,自己都乐了:买基金这半年多,每次下单前都盯着价格看来看去,跟菜市场挑土豆似的,结果赚没赚钱还是笔糊涂账。
犯蠢的开端
最早买基金那会儿,我就认死理儿。看见个基金单价两块多,另一个才八毛,立马觉得捡着宝了,哐哐哐买那个便宜的。心里还美:“一样的钱买到的份数多,涨起来肯定赚更多!”后来一琢磨,这不就跟超市买菜光挑个大的土豆,不看多少钱一斤一样傻么。
被现实打脸
上个月有两支基金给我狠狠上了一课。一支单价两块三,另一支九毛。我各投了一万块进去。过俩月再看:
- 贵的那支涨到两块六了,我账户显示赚了快一千三
- 便宜的那支倒是涨到一块了,结果才赚五百多
我对着屏幕直挠头:“这不对!便宜的涨了1毛1,贵的才涨3毛,明明便宜的涨得更多?”把投资记录翻出来扒拉半天才明白,贵的那个买了四千三百多份,便宜那个买了一万多份。涨价幅度根本没看对!得看涨了百分之多少!
死磕数据实战
后来我给自己定了规矩,买基金前必须干三件事:
- 先看“单位净值”这个数(就是单价)
- 算算自己准备投的钱能买到多少份
- 重点看折线图里那条百分比线
昨晚选新基金时就按这个来。先筛掉最近三个月跌超过5%的,剩下五个备胎。拿计算器挨个敲:投一万块的话,A基金单价三块二能买三千一百份,B基金一块五能买六千六百份。但重点看了业绩走势:
- A基金三年里最大跌过7%
- B基金去年就有三次跌破15%
直接pass掉B!虽然单价看着便宜,但波动太吓人。选了那个单位净值看着贵、但长期百分比走势稳当的那个。
现在省心多了
今早买完新基金顺手查账户,再也不像以前盯着单价数字心惊肉跳了。单价涨跌就是个障眼法,重点看持有份额和净值增长率搭配着看。现在早饭时刷下手机,看百分比是红的,就安心啃包子;要是绿了超过我承受范围,该溜就溜。再也不当菜市场挑土豆的冤大头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