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银行推荐的基金,真是踩了个大坑!去年我去办业务,穿西装的大堂经理特热情,拉着我说:“姐,存定期多亏,我们有款明星基金,年化10%稳稳的!” 看他指着花花绿绿的收益图,我脑子一热就签了字。
💰 钱是怎么没的?
头两个月还真涨了点,我心里美滋滋。结果第三个月开始,手机APP里的数字天天变绿,跟大草原似的。我挨个查持仓,好家伙!全是我不认识的海外科技股和新能源公司,跌起来跟跳水一样!半年亏了30%,本金直接瘦一大圈。
急得我跑去银行拍桌子,经理两手一摊:“市场波动正常,长期持有就好”。我当场翻合同才发现,人家根本没承诺保本,风险提示小字印得跟蚂蚁腿似的!
🧐 摸出门道后我干了三件事
- 连夜赎回剩下的钱 – 管他什么手续费,割肉也比腰斩强!
- 把银行APP理财权限关了 – 眼不见心不烦,再弹广告也点不进去
- 自己下功夫学分类 – 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挨个研究,这才搞懂银行推的全是高风险的股票基
🚫 现在我的避坑铁律
1. 打死不看“预期收益”:任他说破天,我只盯着“最大回撤”数字看,超过10%的直接pass
2. 查成分表比查菜谱还仔细:要是持仓里一堆港股、美股,或者名字带“创新”“成长”的,钱包捂紧点
3. 把银行当ATM机用:存取款可以,理财?出门左拐基金平台自己挑,至少手续费少一大半
前阵子原经理还打电话说新基金上线,我直接回了句:“您自己买了吗?”电话那头安静了三秒…你懂的!
(翻合同照片)看见没?这行“R4中高风险”当时被红章挡了一半!现在这合同我放床头,专治脑子发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