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踩了坑才想起研究这茬
去年手头攒了点闲钱,想着放银行不如试试理财,就瞎找了个名字听着挺唬人的公司开了户。结果?一年下来不光没赚钱,手续费还扣得肉疼,本金都少了几个点。气得我拍桌子骂娘:合着我这是花钱买教训来了? 翻出合同一看,那密密麻麻的小字简直比天书还难懂。
二、跌坑里才开始长记性
这回我可不敢再瞎蒙了,专门腾出俩周末,搬个小板凳坐电脑前吭哧吭哧查资料。第一步先扒公司底裤:打开监管平台查牌照,拿上海弈泰名字一搜,真有备案!顺手把什么股权结构、违规记录全扫了一遍,心里才踏实点。
接着翻遍朋友圈找熟人问,还真揪出个在金融圈混的老同学。人家直接给我甩了几个硬指标:“你盯着这三点比啥都强!”
- 别信广告看疗效:直接要他们近三年客户平均收益报告,吹得天花乱坠不如白纸黑字
- 费用清单拍脸上:管理费、赎回费、业绩分成这些坑必须提前列清楚,藏着掖见的直接pass
- 活人比app重要:亲自杀到他们公司,逮着理财经理聊半小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的立马走人
三、带着放大镜去“巡场”
照着这标准,我约了三家同级别公司面谈。到弈泰那天特意没打招呼,装作迷路在办公区转了两圈:工位上的小姑娘正跟客户视频掰扯收益表,会议室里几个大叔吵得面红耳赤——仔细一听原来是在争某个项目的风险评估值该上调还是下调。
等见到客户经理,我直接把打印的模拟方案拍桌上:“要是去年这时候投100万,现在得少几斤肉?” 那小哥乐了,转身从文件柜抽出三本不同颜色的册子:“这是前年大熊市时三类策略的客户实亏数据,最惨的这位...” 嚯!连人家客户割肉时骂街的聊天记录截图都有,够实在!
四、老炮儿的经验是真香
临走前碰见个头发花白的大爷在柜台续约,我赶紧凑过去递根烟套近乎。老爷子直接打开手机银行给我看持仓:“跟弈泰熬过两轮牛熊市了,别的公司经理跳槽比翻书快,这儿的分析师十年都没换人!” 这话让我想起之前那家公司,半年换三个经理,每次交接都得重新解释我的投资偏烦死人。
当天下午就约了签约,特意要求在合同补充条款用加粗字体写明:“更换投资经理需经客户书面同意”。前台小姑娘边盖章边笑:“您是第三个提这要求的,上回这么干的大妈现在天天坐我们休息区蹭咖啡!”
五、掏心窝子的提醒
折腾这通下来算是整明白了:选资产管理公司跟你买菜挑摊儿一个道理,那些把西红柿码得整整齐齐的未必最新鲜,蹲那儿抽着烟给你掰菜帮子看虫眼的倒更靠谱。现在账户交给他们八个月,虽然遇着两次市场抽风,但人家半夜十一点还能发来三页纸的风险应对方案,这服务态度——值回那1%的管理费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