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起了个大早,骑着自行车就往村口老李头家去。为还不是家里玉米囤了小半年,该卖了。
第一步:盲目相信吃大亏
刚进门就听老李头扯着嗓子喊:“现在好价咧!一块二毛五!”我一听,跟去年卖粮时候差不多,心里挺美,差点当场拍板。可想起前天在镇上粮油店晃悠,那老板随口嘀咕了一句“新粮旧粮价不一样”,我多了个心眼,没立刻卸车,掉头就往镇上去。这一走,还真走出门道来了。
第二步:货比三家不吃亏
蹬着自行车先去了镇东头老马家收粮点,秤了称袋子里的样玉米。老马眯着眼抓了一把搓了搓:“哟,陈粮,水份有点高了,顶多给你一块一毛八。” 一听这话我心都凉了半截。不死心,又奔镇西老王粮店,老王更狠,捏了捏玉米粒,直接撂下一块一。
这价差也太大了点!正准备走,看到街对面新开的粮油合作社。硬着头皮进去问价,那戴眼镜的小年轻倒挺实在,拿着个小仪器往我带的玉米粒上一怼:“叔,您看,水分含量14个点多了,陈粮压秤多,品质一般,咱按质论价,最高一块一毛三。” 跑了三家,价格愣是差出一毛多一斤!
第三步:动手实践摸清门道
回去琢磨了半天,光听报价没用,自己得会看。第二天一早,我抓了把自家玉米和隔壁老张家刚收的新玉米做对比:
- 看外表:老张的新玉米粒金黄金黄的,亮晶晶;我囤那堆颜色发暗,没那透亮劲儿。
- 摸手感:新玉米粒饱满硬实,搁手里不扎人;我这陈粮粒儿发涩,摸着干巴,不少还瘪瘪的。
- 掐水分:学着人家掰开一粒用牙咬,新玉米“咔”一声脆响;陈粮就有点面了,嚼着“粉粉”的。
- 搓米出粮率:顺手把一把玉米放桌上用手一搓,新玉米脱粒干净利索;我这陈粮,搓下来不少细碎的粉末和小粒头。
这么一折腾,心里算彻底透亮了:陈粮在品相和实际出米量上,真比新粮差一大截!
第四步:避开超市大坑
下午接孩子放学,顺便逛了圈镇上的大超市。好家伙!那散称玉米粒标签上写的价,快赶上肉价了!心里直呼好险,超市买那是方便,可要是当饲料买这么多量,钱包可受不住。
我的买粮省钱五板斧
跑了两天,腿都细了一圈,总算摸出点门道:
- 带实样跑三家:嘴说无凭,带上你的粮,多跑几家比比价,别犯懒!
- 新粮陈粮要分清:新粮看着鲜亮、摸着硬实、吃着脆生,陈粮完全反过来。
- 别信大喇叭:喊价顶个啥用?人家那可能是新粮标准价,你的陈粮去了就得压秤压价!
- 手把手检查:看色泽、摸硬度、尝尝干湿度,自己心里得有杆秤。
- 超市散称别冲动:那是方便买一两顿的,大量买粮千万别进超市门!
我那陈粮卖了啥价?粮站小年轻给的每斤一块一毛三!比老李头喊的价低了整整一毛二!折腾是折腾了点,但算算省下的钱,够给孩子买好几斤排骨了。这经验虽然土点,可管用,别嫌土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