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盘算着买点基金,想着总比钱放银行强,结果一搜基金公司直接懵圈,光是叫“长信”的就好几个,金利系列更是五花八门。看着就头大,感觉自己像个没头苍蝇。
一、先搞明白哪个是“正牌”
我打开手机银行,在基金列表里使劲儿划拉,看见带“长信金利”字样的就点进去瞅瞅。好家伙,名字长得差不多,后面还跟着字母A、C什么的,差点以为点错了重复页面。后来才搞懂,有些是“长信基金”旗下的金利系列,有些是别的野鸡公司蹭名字。我就认准了带官方认证标记的“长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金利产品。头一步,光是把名字对上号就折腾了半小时。
二、别光看名字好听,扒开肚子看看
总算找到正主的产品列表了,什么“金利优选”、“金利稳健”……名字一个比一个漂亮。我这回学精了,不看广告看效果。
- 先看“它手里有多少钱”(资产规模):在详情页里翻到底下找数据。太小的我怕不稳当,太大的又怕不够灵活,瞄着几十到百亿规模的中不溜秋型基金去对比。
- 再扒它“以前赚没赚过钱”(历史业绩):把页面往上一划拉,看它半年、一年、三年的收益图线。光看最近猛涨不行,我特别留意了它跌的时候有多惨——比如去年那段全球市场都挺惨的日子,它是不是比别人跌得更狠?连续下跌或者收益像坐过山车的,直接在我心里打叉。
- 翻翻“管钱的是谁”(基金经理):点进基金经理名字看看他(她)干了多久。那些频繁换人的产品我基本跳过——感觉像饭店老换厨师,手艺肯定不稳定。找个老司机带着,心里稍微踏实点。
三、字母A和C,真不是随便选的
同一个金利基金,名字后面挂个A或者C,看得我直挠头。问了一个懂行的朋友,才知道门道在这里:
- A类:买的时候要你一笔手续费(申购费),但每年扣的管理费少点。适合打算拿得久的,时间能把这笔手续费省回来。
- C类:买的时候不要钱,但每年多收你点钱(销售服务费)。适合只想试试水、可能买几个月就跑路的,或者钱不多想分批慢慢买的。
我是打算长期放着的,所以盯着A类开始算算账。
四、实操过程像个傻子
那天下定决心买了,结果因为换手机耽误了会儿,又赶上市场小幅波动,我死脑筋非要等之前看好的那个最低点,结果点没踩准,买完就稍微贵了一点点。买完那几天心里猫抓似的,总忍不住去看净值,看到红了松口气,绿了就开始后悔是不是又买错了。
这回折腾下来的血泪教训:
- 基金名字千万要核对清楚发行公司,别稀里糊涂投错门。
- 收益是过去的,风险是真切的,重点看它扛不扛揍。
- A/C选哪个?纯看你能拿多久,磨叽一年以上的选A大概率更省钱。
- 别学我非得等最低点,差不多得了,该买就买,等来等去容易错过更多。
现在回头看,选基金公司真不是闭眼扔骰子的事。名字、底子、老司机、字母选啥……这些都得自己动手扒拉清楚,跟市场斗智斗勇,跟自己较劲。分享出来,希望大家少走点我的弯路!买了之后该干嘛干嘛去,天天盯着数字太折磨人了,只要买的时候底子摸透了,就别被短期波动吓跑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