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跟大伙唠唠硬科技股票这事儿。去年被基金坑惨了,今年琢磨着自己动手研究个股,结果一脚踩进硬科技的坑里爬不出来。
为啥盯上硬科技?
本来只想挑几个稳当的科技股,刷手机满屏都是“硬科技国产替代”,直接怼在脸上。我寻思这词儿听着就硌牙,肯定不是虚头巴脑的概念,干脆抱着电脑开始刨根问底。
抓瞎第一步:到底啥算硬科技?
先百度输入框敲这仨字,跳出来的解释看得眼冒金星。啥高端制造、核心技术门槛...后来自己总结了个土标准:得是手能摸着、机器能造出来、洋人卡咱脖子的玩意儿。比如造芯片的设备、给卫星拧螺丝的零件,这种才算数!那些做APP搞直播的统统踢出去。
翻券商报告翻到吐
接下来三天跟打了鸡血似的,把券商软件里的行业研报全扒拉出来。左手按着F10查公司资料,右手戳着研报对名字,发现这帮写报告的也够鸡贼——同一家公司,A报告说是龙头,B报告提都不提。气得我泡面汤都洒键盘上了,自己列了张土味表格:
- 主营业务必须直接物理造东西(芯片/飞机/机器人)
- 技术得自个儿攥手里(专利翻来覆去查)
- 最近三年研发费不能缩水
按这套筛下来,从三百多家砍剩二十几个嫌疑犯。这时候才发现,有些天天打广告的“科技巨头”,研发投入比例还没楼下包子铺的营业额涨得快!
龙头名单浮出水面
蹲了半个月终于有点眉目,把公司按设备、材料、零件三大块分类:
- 设备组冒出个搞光刻机的狠角色(虽然机器还没量产,但股价已经蹦跶得欢)
- 材料组揪出两家造硅片的,厂房照片里堆满亮晶晶的圆盘
- 零件组最意外,有家生产航天螺丝钉的厂子,竟卡着NASA采购单的脖子
关键发现是有些真龙头藏在犄角旮旯!比如那家做粒子加速器的,年报里写的都是“特种真空设备”,要不是扒出他们给中科院供货的招标公告,差点当电子厂给划拉掉了。
实战教训血泪多
整理完名单手贱买了三支,两周后脸都绿了。硬科技股票跟窜天猴似的——要么三个月不动弹,要么两天给你翻倍。后来学乖了,看准国产替代政策发布时间,提前半个月蹲着,等消息一出马上撤退,比薅羊毛还刺激。
最大的坑是消息源!某音上“硬科技黑马”吹得天花乱坠,查完发现就是个造手机壳的。现在但凡听到硬科技仨字,先冲去车间照片里数机器,没看见油污、电焊火花和穿工服的老师傅,一律当骗子处理。
说个玄学规律:只要哪家龙头宣布新厂房奠基,股价必蹲三个月坑。等你在工地直播里真瞧见吊车立起来了,再考虑摸口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