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基金量化对冲策略这块儿,我自己前阵子正好折腾过一阵子,算是把常见的几种方法都摸了一遍。
先说说为啥要搞这个
去年开始市场波动太大了,手里拿着基金总觉得心里没底。听圈里朋友老提“量化对冲”能降低风险,我就琢磨着自己试试看。刚开始连这词儿具体指啥都搞不明白,光知道大概是用数学方法对冲风险。
从找资料开始折腾
我先翻了十几份券商研报,又泡了俩礼拜图书馆,发现最常见的就三种套路:市场中性策略、期现套利还有统计套利。看着名词挺唬人,核心逻辑特别简单——就是想办法让赚钱和亏钱的部分互相抵消。
比如市场中性策略,说白了就是同时做多和做空:
- 挑一篮子觉得能涨的股票做多
- 再挑一篮子觉得要跌的股票做空
- 两边金额差不多,这样不管大盘涨跌都能赚选股的钱
动手试错过程
我先拿模拟盘试水期现套利。有次发现股指期货比股票现货便宜了2%,赶紧同时做空期货、做多现货。结果价差不但没缩小反而扩大到3%,差点爆仓。后来才搞明白要算清楚交易成本,光是佣金和冲击成本就能吃掉大半个利润。
最搞笑的是试统计套利那次。我发现白酒和酱油股价老是一起涨跌,就等它们价差拉大时做空贵的、做多便宜的。有次价差突然疯狂扩大,查新闻才知道其中一家工厂爆炸了。这种黑天鹅事件根本没法预测,亏得模拟盘都报警了。
现在怎么用这些策略
现在我定投基金时会搭配些市场中性产品。虽然收益可能跑不赢牛市,但去年大跌时别人亏20%,我的组合只回撤了3%。平时看到期现价差超过5%也会小仓位玩一把,但绝对不敢重仓了——毕竟吃过亏才知道敬畏市场。
给想尝试的朋友提个醒:这些策略看着能稳赚,对技术和心态要求极高。普通人还是选现成的量化对冲基金更靠谱,自己瞎折腾容易变成市场的“慈善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