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是怎么捣鼓沪深300估值的。这事儿还得从去年说起,有回我打开炒股软件,看到沪深300那估值忽高忽低的,看得我脑壳疼。突然冒出个念头:这玩意儿是不是跟潮水似的,涨涨落落有点规律?既然想不通,干脆自己动手扒拉数据看个明白!
一、先说我是怎么开头的
我那会儿啥都不懂,就硬着头皮上了。先得找数据对?就满世界找沪深300的点位和市盈率,挖得我眼睛快瞎了。各种财经网站翻来覆去地看,好多数据要么不全,要么格式乱成一锅粥。总算是把2013年到2023年这十年的周线数据,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抠下来了。
二、怎么处理这堆“破数据”
你以为搞到数据就完事了?麻烦才刚开始!
- 第一步:洗数据。好多乱七八糟的空格、符号,看得我想摔键盘。手动删?那不得累死。我就写了几行破脚本帮我自动清理,折腾小半天才把这堆“脏东西”刷干净。
- 第二步:画图。我就想看看价格和赚钱能力(PE)、价格和公司账面价值(PB)这两条线是咋走的。找了个画图软件,一股脑把十年数据全扔进去。你猜怎么着?第一次出来的图跟心电图乱了套似的,歪歪扭扭,啥也看不出来!气得我差点把鼠标扔了。
- 第三步:磨细节。后来琢磨半天,把周线数据算了个平均值,搞成月度趋势,终于清爽点了!再给图上加了两条虚线——一条是十年平均值,一条是最高最低的中间值(中位数)。这回才算有点人样。
三、盯着图,看出点啥门道?
我就坐那儿,盯着电脑一整天,跟算命先生似的。
- 图一亮相我就拍大腿!那两条线(PE和PB)简直像孪生兄弟,虽然数字不一样,但起伏节奏基本同步。高点一起冲,低点一起摔。
- 规律真给我扒拉出来了:大概每3到4年就玩一次“心跳游戏”。上一回低点在2018年底,下一回低点正好卡在2022年初,掐指一算间隔整三年!高点的节奏也差不多是这样子。
- 另外发现,市场疯起来比想象中更疯。你看2021年初那种“鸡犬升天”的行情,估值直接就冲到十年平均线头顶上去了。但惨的时候也比预想的更惨,2014年和2018年低谷时,那估值都是拦腰砍的姿势。
四、瞎琢磨后的几点感想
扒完十年老底,我灌了一大杯咖啡才缓过来,感觉脑子里叮叮当当响:
- 真有“周期”这玩意儿存在!虽然不是电子表那么准点,但那种“膨胀→收缩→再膨胀”的脉搏确实一直在跳。
- 市场情绪是真能要人命。疯狂时能把估值吹上天花板,悲观时又能把估值摁进下水道。普通小散户要是跟着瞎跑,裤衩都能输没了。
- 均值回归有点用。当那条估值线远远高过历史的平均水平时,确实得掂量掂量;反过来,要是它钻到地板下面了,你也别急着割肉,可能是个弯腰捡钱的机会。
历史经验顶多是个参考路标,下次市场抽风会出啥幺蛾子,神仙都猜不着。我扒拉这些数,也就是帮自己养成个习惯:在别人光顾着追涨杀跌的时候,能停下来瞄一眼“标尺”在哪里。 有这把尺子在手里,慌起来的时候,至少能多一分底气!这顿数据没白折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