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我就在琢磨那个叫“银华智荟内在价值”的东西。不是说要搞得多专业,就是自己投了点钱,或者说在看着,总想弄明白点,心里踏实。
就是到处看看。先是去那些基金平台,比如天天基金、支付宝这些地方,把它的基本资料扒拉出来瞅瞅。什么基金经理是谁,过往业绩怎么样,主要买了些啥股票。这些都是公开信息,不难找。
找到是找到了,但一看就有点懵。特别是那个“内在价值”,听着挺玄乎。我寻思着,股票说内在价值,还能算算市盈率、市净率,或者看看公司赚不赚钱,有没有护城河啥的。可一个基金,尤其是这种名字里带“智荟”的,它打包了一堆股票,这个“内在价值”到底咋体现?
我就试着去看它公布的持仓。嚯,一大串股票代码。想着能不能看看这些公司是不是真的“价值低估”。但问题来了,几十上百只股票,我哪有那个精力一个个去分析?再说了,基金经理可能今天买了明天就卖了,等我研究明白,黄花菜都凉了。
后来我就换了个思路。我不去算那个虚无缥缈的“整体内在价值”了,我就看看基金经理这个人靠不靠谱。 查了查基金经理的履历,看了看他管过的其他基金表现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投资理念或者策略。有时候,感觉对了,信这个人,可能比自己瞎琢磨数字强点。
我还特别留意了它的费用。管理费、托管费这些,一年下来扣不少。这也是成本,直接影响到手的收益。如果费率太高,那所谓的“内在价值”就算有,也得打个折扣。
整个过程捣鼓下来,我发现几个事儿:
- 第一,对于这种主动管理型基金,“内在价值”更多是基金经理选股逻辑的一种体现,或者说是一种宣传口号。咱们普通人想精确计算出来,基本不可能。
- 第二,看历史业绩有点用,但不能全信。市场风格老变,过去的优等生不代表未来一直牛。
- 第三,看持仓,了解个大概方向就行了,别陷进去。重点还是看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稳不稳定,是不是跟你自己的想法合拍。
- 第四,费用是实打实的,这个必须得看清楚。
那我咋办?
研究了一圈,我没得出啥惊天动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别对“内在价值”这四个字太较真。
我决定,就把这类基金看作是我整个投资篮子里的一部分。它有它的风格,有它的基金经理在操作。我主要把握的是,它的风险等级我能不能承受,它大致的投资方向我认不认同,费用是不是合理。然后,就是定期看看它的表现,跟同类的比一比,跟大盘比一比。如果长期跑得太差,或者基金经理换人了风格大变了,那可能就得考虑调整了。
就是放平心态,把它当成一个“委托理财”的产品。我们花钱请基金经理帮忙投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选个看起来靠谱的管家,然后时不时检查下工作成果。至于那个高深的“内在价值”,就留给基金经理们自己去琢磨。我,还是关注自己能不能睡得着觉更实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