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我上个月刷朋友圈说起。那天半夜看见隔壁工位老王发了个定位在大阪环球影城,配文“汇率真香”。我掰着指头一算,好家伙,日元兑人民币都跌到快5开头了,前两年还6字头!当时就琢磨着要不要换点日元囤着,毕竟每年公司旅游都去日本。
信号一:老板突然叫停年中团建
礼拜一开晨会,财务总监敲着Excel表嚷嚷:“日元这跌法,咱们原定七月的北海道团建得缓缓”。老板扶了扶眼镜接话:“对,等跌稳了再说,现在换汇亏死”。散会后我猫在茶水间摸出手机查汇率——好嘛单日又跌0.5%。这哪是波动,简直是坐滑梯!公司那帮精算师鼻子比狗还灵,他们捂紧钱包的动作就是第一个信号。
信号二:代购群突然集体发癫
中午扒拉着外卖,手机突然震个不停。点开那个叫“关西血拼敢死队”的500人群,上百条消息喷涌而出。做日本代购的糖糖姐发了张日元现金铺满床垫的照片:“姐妹们汇率破5.1!比刷我信用卡还划算!”。底下跟风晒转账记录的、讨论包机清关的刷了满屏。我盯着群里疯狂滚动的换汇截图直咂嘴——当年这帮代购偃旗息鼓的时候,就是日元汇率最高点。现在集体出洞扫货,妥妥的第二个信号。
信号三:便利店饭团暴露真相
下班路过罗森,进口食品架前堵了七八个人。凑近一看,原先28块的北海道饭团贴着“限时19.9”。穿西装的寸头小哥边扫码边嘟囔:“按现在汇率算,这玩意儿在日本只卖7块钱人民币”。结账时收银员抱怨:“今天补三次货了,日元跌得日本货比国产还便宜”。我捏着热乎的照烧鸡饭团站在冷风里,突然想起去年这时候同样包装还卖25块。物价倒挂成这样,第三个信号亮得刺眼。
回家翻出抽屉里落灰的日元钱包,把三张万円钞票摊在餐桌上。打开银行APP查实时汇率,手指悬在“购汇”按钮上停了五分钟。深吸一口气——先换了五千人民币探路。这年头抄底就像菜市场抢特价菜,动作要快,但不能把整个菜摊包圆。万一明儿继续跌?我给自己立了规矩:每跌5毛补一次仓,跌穿4字头就停手。
对,刚才顺路去ATM存钱的时候,看见隔壁窗口的大妈正跟柜员吵吵:“多给我点万元钞!面额越大越省地方!”您瞧,连广场舞军团都进场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