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理旧硬盘发现十年前创业的旧文档,突然想把这段折腾经历捋一捋。开头纯粹技术人思维,觉得只要代码写得牛就能改变世界,结果踩坑踩到怀疑人生。
从闭门造车到撞南墙
2014年蹲在城中村出租屋搞智能硬件,天天焊电路板焊到凌晨三点。自研的物联网协议确实省流量,测试数据比友商好看30%,可投产第三个月就崩了——某省份基站升级直接让设备集体掉线。那晚供应商电话打爆我手机,仓库堆着两千台退货,合伙人在客厅摔了茶杯。这才懂了个理:
- 技术不是孤岛:实验室数据屁用没有
- 用户耐受度约等于零:重启超过两秒就退货
- 供应链能掐死创新:工厂大姐贴错个电阻就全盘崩
被全球化闪了腰
2016年靠融资杀进东南亚,以为复制国内地推模式就能通吃。雅加达办发布会时还得意洋洋,结果当地员工当天集体请假去参加亲戚葬礼。更绝的是马来西亚清真认证拖了九个月,等批文下来竞品都铺满711货架了。有次在越南请官员吃饭,临签合同对方突然问:"你们ESG报告里怎么没写湄公河保护项目?"我和副总端着酒杯面面相觑——那会儿连ESG是啥都没听过。
血泪换来的治理课
公司膨胀到两百人时乱成一锅粥,技术总监跟销售总监在周会上对骂掀桌子。最离谱是有个月发现广州分公司全员吃空饷:行政虚构了八个工位领工资,行政主管用这钱给自己买了辆帕萨特。急得我飞到广州连夜装监控,结果被员工集体投诉侵犯隐私。后来狠心花大价钱请了华为退休的HR老法师,人家来了就干三件事:
- 把报销流程从七级审批砍到两级
- 所有部门KPI跟回款率强行挂钩
- 年会不搞抽奖改发迟到排行榜
半年后公司居然开始盈利了,比什么股权激励都好使。
ESG不是慈善是保命符
2020年疫情差点玩完,银行抽贷抽得账户就剩五位数。转机是偶然参加碳中和展会,把给园区装光伏的发票凑成环保案例,竟拿到绿色通道贷款。更魔幻的是,法国客户因为我们的废物回收报告加签了三年订单。现在团队都笑称我是"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可谁想得到当年那个被环保罚单吓哭的小老板,现在竟被请去给开发区讲课?
回头看这十年:技术创新是油门,治理能力是方向盘,全球化像跑陌生山路,ESG则是安全带。缺了哪个都能让你翻沟里,但真要全攒齐了——得先摔得鼻青脸肿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