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盯着手机看基金,突然发现个怪事:支付宝显示的估值涨了1%,结果晚上出净值才涨0.5%,差点把我刚点的奶茶呛出来。我这暴脾气当场就拍了桌子:“平台忽悠人!”
踩过的坑比基金绿线还多
抄起手机就开查,先在度娘敲“基金估值为啥不准”,结果弹出来全是证券公司官网,满屏的“资产组合”“托管费率”看得我脑壳疼。摔了手机又捡回来,突然想起有个当银行柜员的老同学,结果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咱行培训就说估值是参考...具体咋算的?嘿嘿我找找笔记本...”得,看来只能自己扒拉真相了。
较真劲儿上来连自己都怕
先翻出三年前买基金的短信记录,发现当时3点前申购是按晚上净值算的,但白天看到的确实是预估数。又打开三个炒股APP对比,同一个基金在不同平台估算值能差出0.3%!截图发给基友群,马上炸锅:“我说昨天估值涨2%赶紧加仓,结果今早看才涨1.2%”“这玩意儿比女朋友心思还难猜!”
较真到半夜终于捋清楚,主要差在这五个地方:
- 计算时间差得像外卖送达时间:平台估算是拿昨天持仓在猜今天菜价,实际净值是菜场关门后真结账
- 配方表是过期的:平台只能按基金上次公布的菜谱(季度持仓)猜,实际基金经理早偷偷换菜了
- 第三方比亲妈还操心:支付宝/天天基金这些相当于隔壁阿姨帮你算账,基金官网才是亲妈记账本
- 15点档口准时收摊:就像菜市场三点锁门,之后买菜都算下个交易日的
- 神秘调料不放账单:管理费托管费这些后厨成本,估算时根本看不见
现在看估值像看天气预报
昨天亲眼见证魔幻现场:某消费基金平台估算涨0.8%,结果晚上净值暴跌1.2%!翻公告才发现经理早把白酒全换成酱油股了。现在我看估值就跟看天气预报似的,出门前瞄一眼心里有个数,但肯定随身带伞——毕竟平台不是基金经理肚里的蛔虫。
前天还有新手朋友哭诉:“按估值补仓又买贵了!”我直接甩过去五个字:三点前看戏,三点后下单。这哥们昨晚发来榴莲答谢,说按实际净值操作省了半个月奶茶钱,啧,早这么清醒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