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就是买错书了
上周想研究巨头企业咋起来的,拼多多下单买《中信发展史》,结果卖家发来本《中信创始人野史故事集》。气得我想退货,但翻开看到创始人当年骑二八杠自行车跑批文的照片,突然觉得这破书可能更真实。
半夜翻档案的惊喜
在区图书馆扒拉1986年的经济日报复印件,灰尘呛得直打喷嚏。突然在第三版角落发现个豆腐块报道:
- 1982年批的5000万启动资金,实际到账只有2000万
- 第一单生意是倒卖二手纺织机给东南亚
- 员工前半年工资都是打白条
澡堂子里的关键转折
书上说1984年战略转型会议在豪华酒店开的,我差点就信了。后来托朋友找到位退休老会计,老头边泡澡边说:“屁!当时租的农机厂废弃澡堂,天花板还滴锈水,老总裹着浴巾画发展规划图。”
意外发现的土办法
翻他们90年代审计报告时,发现个神奇操作:每当要融大钱之前,财务部就派实习生挨个数停车场豪车。问了知情人才懂,这是估摸合作方实力——“开进口车的才够格跟我们借钱”。
厕所门后的秘密
最劲爆的在档案馆地下室。有箱发霉文件里夹着创始人手写检讨书,原来92年他们偷偷用外贸额度帮老乡换冰箱,被通报了。检讨书有行小字:“值!换到东北三万吨玉米指标”。
现在全明白了
什么战略眼光都是后来吹的,关键就三招:
- 批文搞不定时送土特产(亲笔记录:12盒月饼换港口批文)
- 钱不够就打时间差(银行贷款当定金再去借钱)
- 招人专要领导司机子弟(档案室大爷原话:“消息比电报快”)
昨天蹲坑时翻他们现任董事长的回忆录,扉页写着“立足实业报国”,我直接笑出声。把这书塞回书架最底层的时候,发现旁边《如何做好国企党建》的书里夹着张2015年迪拜帆船酒店的按摩发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