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手机突然看见个推送,说哥们儿那家天天吹马上要上市的公司,黄了!股票发行直接终止。我当时就懵了,这公司前阵子还锣鼓喧天的,怎么临门一脚就蔫儿了?我这心里头跟猫抓似的,就想搞明白,到底什么幺蛾子能把这板上钉钉的事儿给搅和黄了?干脆,咱自己动手翻翻那些失败的例子,挖挖根儿。
挖坑第一步:找那些“倒下”的案例
懒得翻教科书,直接奔着公开消息去。各大财经网站的公告栏,还有监管机构挂出来的“终止审查”名单,就是我的寻宝图。专门盯着近一两年的,太老的怕情况不一样。这一扒拉,嚯!还真不少!五花八门的“阵亡原因”就蹦出来了。
几个活生生的例子摆眼前
例子一:业绩说翻脸就翻脸
有家公司,申请上市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年景好得不得了。结果?上市材料递上去没多久,赶上行业寒冬,它自己最新一季度的财报一出,好家伙,利润直接腰斩!比递材料时承诺的数字差了一大截。我琢磨着,这就好比相亲时说自己有车有房,结果临领证了发现车是租的,房是漏的,谁敢跟它过日子?监管那边一看,你这业绩变得比翻书还快,水分这么大,未来能稳吗?得,暂停审核,没过多久就宣布终止了。根儿就是基本面不稳,牛皮吹早了。
例子二:官司缠身一身腥
另一个案例更有意思。这家公司正在排队,突然就被别人告了!告它说它侵犯专利权,或者搞不正当竞争,索赔金额还不小。这可不是小事儿,就跟走在路上突然被人泼了一身脏水,而且这人还嚷嚷着要你赔新衣服的钱。这种大官司,输赢难料,就算赢了也得脱层皮。我找了个认识的律师朋友聊,他说这种重大诉讼或者处罚,没个明确结果之前,就是颗定时炸弹埋在发行人屁股底下。监管机构怕怕你上市圈完钱,转头就赔个底儿掉,或者干脆因为官司黄了,坑了投资人。结果?不等官司结果明朗,自个儿就撤材料了。背后逻辑就是风险太大,不确定性太高,绕不过去的坎儿。
例子三:账本经不起扒皮
还揪出来一个更狠的。媒体或者监管初步一查账,发现好多不对劲的地方。比方说,大客户咋都是亲戚朋友开的公司?或者主要的供应商神神秘秘的,跟发行人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更悬的是,收入和成本数据对不上号,或者花大价钱买的资产,感觉价格虚高得离谱。这架势,明摆着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做”业绩。后来发展真不出所料,监管问询函一轮接一轮,追问的都是这些扎眼的问题。发行人吭哧瘪肚地解释,越描越黑。眼看要被监管“认定造假”踢出去了,干脆自己申请终止,保个体面。说白了,这就是信息披露不老实、不充分,甚至可能财务造假。诚信出了大问题,监管第一个不答应,股民更不是傻子。
串起来想想:为啥“终止”就是终点?
把这些例子摊开一看,核心原因跑不出这三类:
- 公司自己不行了:业绩说崩就崩,没达标或者眼看保不住,自己玩不转了。
- 外头飞来横祸:大官司、大处罚、核心高管被抓(这个也见过),这些突发大雷,能把整个上市计划炸得稀碎。
- 根子上不老实:信息披露糊弄事儿,财务数据经不起推敲,核心问题藏着掖着,一旦被发现,基本就完了。
至于为啥“终止”而不只是“暂停”?那肯定是问题太棘手,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比如官司要打三五年,业绩下滑是行业大势,或者财务造假被实锤了,监管不可能没完没了地等!与其让它在审核队列里挂着当“负面典型”,不如双方都痛快点儿——主动申请终止,或者监管直接给你终止了。
琢磨明白了
这事儿琢磨一圈下来,最深的感觉就是,股票发行半道儿终止,真不是什么运气不本质上,是监管和市场在替大家把关。“终止”就是一道紧急刹车,把那些自身不稳、风险太大、或者不够诚信的公司拦在上市大门外头。防止它们带着一身毛病去市场里圈钱,到头来坑的还是普通股民。你说这制度确实给市场扫了雷。就是可惜了我那哥们儿公司,折腾半天,还是没绕过自己挖的坑!不过现在听说他专心搞业务去了,公司反倒缓过来了点,这 tm 才是正经出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