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挤地铁刷手机时候,突然看见推送里跳出来澳科控股沈士林的采访预告,标题贼吸睛,讲他要聊未来十年的计划。这哥们挺神秘的,网上资料零零碎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琢磨着挖挖他的故事,顺便记个流水账。
第一步:网上撒网捞资料
我先把所有能搜的平台全翻了一遍,公众号、财经新闻、短视频平台……关键词换了一堆组合:沈士林、澳科控股、创业故事、采访片段。结果挺打脸的,除了公司官网干巴巴的简介和几篇报道他谈行业趋势的旧文,个人经历几乎空白。最详细的就是他早年在一家电子厂当过技术员,后来辞职单干,靠代理设备起家,慢慢攒出澳科这摊子。不过网上那些零碎信息,拼凑出来感觉这人实干派,话不多但动作快。
第二步:托朋友找门路
网上扒拉不到啥干货,我就想找人打听打听。想起前年在一个供应链峰会上,认识了个做精密仪器的老板,他们公司和澳科有合作。我赶紧微信戳他:“哥,打听个人呗,沈士林这人咋样?江湖风评如何?” 这老板回得也实在:“沈总?见面不多,但圈子里的都说他稳,眼光毒,你看他们公司转型那几次,提前好几年就布局了,下手又狠又准。人挺低调,我们开会他要么不来,来了就坐角落记笔记。” 聊着聊着,朋友突然说:“哎等下,我拉个群,他们公关部小王你直接问!” 真是柳暗花明,就这么着,我居然真加上了澳科的人!
第三步:死磕访谈机会
我直接跟小王说明来意,想聊聊沈总创业过程和未来想法。小王挺客气,但也打太极:“沈总最近行程很满,而且他很少接受个人博主的访谈……” 我赶紧把之前整理的行业观察文章甩过去,证明不是瞎搞的:“您看,我一直关注制造业升级这块,沈总的打法很有意思,就想深入聊聊,绝对不瞎写!” 磨了两三天,邮件来回几次,小王终于松口了:“下周二下午四点,沈总在公司,给你半小时。” 我当时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
第四步:面见真人实录
周二提前杀到澳科总部,大楼看着朴素但里面设备贼高级。等了几分钟,沈士林推门进来,跟网上照片比,真人有点疲惫,但眼睛很亮,握手力气挺大。我开门见山,先抛了个最想知道的: “沈总,大家都说您预判特别准,像您当年从卖设备转做自有传感器,顶着赔几年的压力,咋想的?”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笑得有点自嘲:“哪有什么神预判,就是被逼的。当时国外核心部件卡脖子,价格翻倍涨,还得看人脸色。我蹲在东莞的厂子里,看着机器停转,工人干等,心里憋着火。我就琢磨,这饭不能永远让别人喂,得自己会做饭,哪怕开始做得难吃。” 他说着突然身体前倾,语气加重:“未来十年?核心就三条:
- 死磕技术:传感器精度必须再提一档,实验室那点研发费不够看,去年利润40%砸这了;
- 扎进东南亚:不是图便宜人力,是要本地化供应链,越南的厂十月投产,后面印尼、泰国也得铺开;
- 别瞎扩张:有人劝我追风口搞新能源电池,钱烧不起,命也折腾不起,我们就守好制造业这块土。”
第五步:回来路上咂摸滋味
半小时过得飞快,临走他送我到电梯口,突然补了一句:“小伙子,做企业说到底,是琢磨怎么让跟着你的人吃上安心饭。”这话听着朴实,但回程地铁上我越想越有分量。这人没扯高大上情怀,句句砸在供应链卡点、技术死穴、人才根基上。我最大的收获就一点:做企业像种树,风口吹得再猛,根扎不深,叶子再茂盛也是白搭。回头翻我的笔记本,上面全是划拉的重点:别贪快、死磕技术、海外得扎根……这趟值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