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惨了才懂的教训
去年3月股市哐哐往下砸的时候,我盯着自己那点基金账户,绿得跟菜市场蔫掉的菠菜似的。一开始还死撑着安慰自己“价值投资要长期持有”,结果眼瞅着辛苦攒的十万本金缩水到七万出头,真坐不住了。那会儿才琢磨明白:自己选基金的方法,全!是!坑!
瞎折腾的第一次实战
最开始挑基金那叫一个随意。刷手机看到热搜说“半导体是未来”,立刻搜了个名字带“芯片”“科技”的,连基金经理叫啥都没看就梭哈。不到俩月涨了15%,嘚瑟得我天天跟朋友吹自己是股神。结果风口一过,这基跌得比窜天猴还猛,利润全吐回去不说还倒亏本金。
当时不服气,想着肯定是自己没挑对板块。扭头又冲进白酒基,寻思“中国人哪能不喝酒”。看它三年收益曲线漂亮得跟旅游风景照似的,脑子一热又满仓干进去。好家伙,刚买完就开始阴跌,账户里天天飘绿,喝茅台的心都有了!
半夜翻账单的顿悟
有晚被基金净值更新吵醒,眯着眼翻持仓记录,突然发现个吓人的事儿:我重仓的两个热门基,前十大重仓股居然有六只一模一样的!合着折腾半天,钱全堆同一拨股票上了,风险压根没分散。更气人的是,其中五只股早就涨过头了,机构都在偷偷跑路,就我这傻子还在接盘。
立马爬起来做功课,把选基习惯扒了个底朝天,主要栽在这三点上:
- 跟风买热搜基——网上吹啥买跟买菜大妈抢打折鸡蛋似的
- 只看收益排行榜——专挑近期涨得猛的,完全不管是不是高位站岗
- 不看持仓重合度——买五只基以为分散风险,结果全是复制粘贴
笨办法扭转乾坤
后来彻底推翻原来的玩法。现在每次加自选前必干三件事:先扒基金经理底裤——看这人掌管同一只基有没有超过三年,别动不动就换人;再撕开持仓表对比——用Excel把候选基的前十大重仓股拉出来,重复超三只直接pass;查规模变化——突然暴增的网红基绝对不碰。
实践了小半年,虽然没法保证每次都赚,但账户波动明显平缓多了。上周刚看了眼收益曲线,从最低点算起回血超50%,比之前无脑冲的时候强太多。现在可算懂了:选基不是选美大赛,看着光鲜亮丽的,搞不好里头早烂透了。
你们在选基金时踩过类似的坑吗?评论区聊聊血泪史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