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中期重组的事儿,说来也挺巧的。就上个月,我哥们儿老张,搞投行的,半夜给我打电话,火急火燎地说他接了个烫手山芋,一个什么能源类的老企业,半死不活的,政府想推重组改改,结果搞得一团乱麻,账也算不清,人也不知道咋整。他知道我以前在厂子里干过管理,就死乞白赖非拉我过去帮忙看看,说是帮忙,“顾问”的名头好听点,就是临时拉壮丁。
刚开始那叫一个抓瞎。我和老张蹲在人家厂子门口的小饭馆里,桌上铺着一堆纸,什么财务报表、人员名单、设备清单,看得我俩眼冒金星。核心问题就俩字:缺钱!窟窿大得吓人,欠银行一屁股债不说,设备老得掉牙,工人们人心惶惶,都怕明天厂子就关门,自己下岗喝西北风。
- 第一步,我俩先跟“领导们”开会。那场面,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坐满了一圈人,个个眉头紧锁,唉声叹气。东一句西一句,净扯些空话套话,什么“产业升级”、“优化结构”,听着挺唬人,具体怎么干,谁也没个准谱。
- 第二步,硬着头皮啃“数字”。我和老张,加上厂里一个愁眉苦脸的老会计,天天窝在那间堆满旧账本的办公室里,一杯浓茶接着一杯浓茶地灌。我俩的任务就是把那些乱麻一样的账本子捋出个一二三来。搞清楚到底欠了多少钱?钱都花哪儿去了?哪些设备还能凑合用,哪些纯属废铁一堆?那些“应收账款”到底能不能收回来?这步最磨人,脑袋瓜子嗡嗡的。
- 第三步,琢磨咋“填窟窿”。我们把情况差不多摸清后,就开始瞎琢磨:怎么把债搞少点?能不能跟银行磨磨,把还钱的日子往后拖拖?或者利息少收点?有没有可能找找其他投资人,搞点新钱进来?还有那些老设备,当废铁卖都没人要,能不能试试变废为宝,找找下家?
- 第四步,最难整的就是“人”。厂子里工人不少,很多是干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工人。直接让人卷铺盖滚蛋?怕不是要闹翻天。咋办?我们想想,看能不能想办法弄点再就业培训,让大家学点新本事?或者跟新投资方谈条件,尽量多用点原来的工人?这步真是费尽心思,头发都薅掉不少。
我们几个人吭哧吭哧弄了小俩月,跑银行嘴皮子都磨薄了,跟一些可能感兴趣的投资人也吹得天花乱坠,甚至去求那个看着挺有钱的山西小煤老板亲戚帮忙看看能不能拆借点钱。反正就是什么招都试了,连画大饼带求人的招全用上。
结果? 折腾半天,费老大劲搞出来的那份重组方案,往桌上一放,那些有拍板权的“领导”们一看,先是点头说“辛苦辛苦”、“搞得很深入”,然后话锋一转,“风险太大”、“责任太重”、“再研究研究”。研究来研究去,也没个下文。听说后来省里给拨了点钱,勉强续上了命,但根本性的问题还是没动,整个重组算是黄了。老张气得直骂娘。
我自己琢磨,这种事看着挺高大上,什么中期重组,说穿了就是一堆烂摊子。账算不清,人安不债还不上,十有八九都变成“拖”字诀。我们搞的那些东西,听着头头是道,但没人敢下决心,也没人真想动大手术。你说没努力,那也不是;但要说解决了啥大问题,那可真是惭愧得很。
搞完这趟“顾问”活儿,我算是知道什么叫纸上谈兵、无能为力了。回头跟原来厂里的伙计们喝酒吹牛,人家笑我:“老李你还玩上高大上了?” 我只能端起酒杯喝一口:“拉倒,差点把自己折腾进去!” 这浑水,真不是随便能趟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