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了一下广发小盘成长这个基金,代码是162703,不少朋友可能都关注过,或者手里就有。我就说说我自个儿琢磨和观察的过程,纯粹是个人记录。
我是怎么开始关注它的?
也是偶然,大概是去年什么时候,市场风格变化挺快的,我自个儿的基金组合里头,有些表现不咋地,就寻思着找找有没有别的机会。听人提起刘格菘这个基金经理,说他管的基金风格挺鲜明的,就顺手搜了一下他名下比较有名的,广发小盘成长就跳出来了。
接着我就去扒拉信息了。
打开那个基金详情页,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成立时间,嚯,还挺早,2005年就有了,算是个老基金了。再看看规模,也不小,几十个亿肯定是有的,具体数字老变,我记得上次看是接近一百亿。然后就是看基金经理,确认是刘格菘没错了,他在市场上名气挺大,风格就是那种成长型选手,敢下重手。
然后就是看它买了
这点是我比较在意的。点开持仓一看,好家伙,前十大重仓股占比挺高,印象里有段时间超过70%,最近好像降了点,但还是挺集中的。主要就是那些光伏、新能源之类的,这很符合刘格菘一贯的调调。这操作,挺考验心脏的,市场风口对了,那涨起来蹭蹭的,可要是风向一变,或者赶上行业调整,那回撤估计也小不了。
我自个儿的操作和感受。
我没一下子就买进去,先是加到自选里面观察了一段时间。看着它那个净值曲线,确实波动挺大的。前段时间不是市场整体都不太行嘛它也跟着跌,我记得有一天就跌了两个多点,净值掉到一块二毛多。这时候我就在想,这种高集中度、高波动性的基金,是不是真的适合我?
讲个我自己的小故事
这让我想起好多年前,那时候刚开始自己瞎琢磨买股票。大概是2015年那会儿,市场那叫一个火,闭着眼睛买好像都能赚钱。我当时也是热血青年,看身边的人都在讨论什么“互联网+”、“概念股”,自己也心痒痒。
那时候盯上了一只科技股,具体的名儿都忘了,反正就是搭上了当时最火的概念。看着它天天涨停,心里那个急,生怕错过一个亿。也没仔细研究那公司到底是干嘛的,盈利怎么样,就觉得“概念”对了,肯定能飞。攒了点小钱,一股脑儿就冲进去了。
刚开始几天确实还涨了点,把我给乐得不行,觉得自己是股神附体。结果好景不长,大盘突然转向,那只股票也是哗地往下掉,连着几个跌停,想跑都跑不掉。没办法,割肉出来,亏了不少,心情差了好久。
那次经历对我触动挺大的。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追热点、听消息,不去真正了解你买的是风险太大了。
回到广发小盘。
现在我看广发小盘这种基金,虽然知道它过往业绩可能很牛,也知道基金经理有自己的投资逻辑,长期看好某些行业。但一看到那个高度集中的持仓,还有它主要押注的赛道,我就会想起当年的自己。我就会问自己:我对这些行业真的了解吗?我能承受这种过山车似的波动吗?
现在我的想法是,投资这事儿,不能光看别人说或者看它过去涨得多牛。关键还是得结合自己的情况,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还有你对这个投资标的是不是真懂。像广发小盘这种风格比较极致的基金,可能确实能带来高收益,但也伴随着高风险。对我来说,可能还是更倾向于找一些持仓相对分散点,或者风格没那么激进的基金,这样晚上能睡得踏实点。
这纯粹是我个人的实践感受和一点反思,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想法也不同。投资这玩意儿,最终还是得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