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买基金为啥要先整个“建仓”动作,这事儿,我可是实打实经历过才咂摸出点味道的。不是一开始就懂,纯粹是自己瞎搞碰壁后才学乖的。
记得刚开始接触基金那会儿,大概是几年前,看着身边有人说买基金赚了点小钱,我这心里也跟着活泛起来。那时候真是个小白,啥都不太懂,就觉得这玩意儿不就是选个看起来不错的基金,然后把钱投进去等着涨就行了吗?简单粗暴。
第一次操作,现在想想都觉得莽撞。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挑了个当时看着挺火的,名字也好听的基金。手里攒了点闲钱,想着“all in”说不定能快速赚一笔。打开交易软件,找到那只基金,看着那红彤彤的涨幅,心里那个激动,觉得马上就要发财了似的。也没管啥高点低点,反正看着在涨,就一股脑儿把准备投的钱,一次性全给买进去了。当时还觉得自己挺果断,挺有魄力。
结果?现实立马给我上了一课。
买进去没多久,市场就开始回调了。我眼睁睁看着我买的那只基金,从红变绿,数字一天比一天难看。一开始还安慰自己,正常波动,会涨回来的。可跌起来真没底似的,那段时间,我天天盯着手机屏幕,心里那个焦虑,吃不好睡不香。因为是一次性重仓买入的,稍微跌一点,那个亏损金额就特别扎眼,特别让人心慌。
那时候就特别后悔,为啥要一次性全买进去?要是分几次买,是不是就不会在最高点站岗了?就算跌了,后面补仓也能拉低点成本,心理压力也不会这么大。但当时已经晚了,只能硬着头皮扛着,或者忍痛割肉。
这回经历之后,我就开始琢磨了。
我去看别人是怎么买基金的,也看了一些分享,慢慢才明白,人家说的“建仓”是啥意思。就是别一口吃成个胖子。看好一个基金,打算投一笔钱,别一次性梭哈,先拿出一小部分钱买进去,这就算是打了个底,建了个“底仓”。
建了底仓之后干嘛?观察!
我的建仓实践过程
第一步:初步筛选和观察
我现在买基金前,会先做点功课,看看这个基金大致是投啥的,过往表现怎么样,风险大不大。心里有个谱了,觉得还行,符合我的想法,就准备开始建仓。
第二步:首次买入(建立底仓)
比如我打算总共投一万块到某个基金里。我不会一次性买一万,而是先买个两三千块。这就是我的“底仓”。买入后,我就把它加到自选里,开始重点关注。
第三步:跟踪和分批加仓
就是耐心等待和观察了。如果市场继续涨,我的底仓赚钱了,挺至少我上车了。如果市场下跌了,或者我买的基金回调了,只要我觉得这个基金长期还是可以的,那正我手里还有大部分资金。我会在我觉得合适的时机(比如跌了不少,或者到了某个心理价位),再买入一部分,比如再买个两三千。这样一来,我的持仓成本就被拉低了。
我就这样分个三四次,或者更多次,在不同的时间点,把那一万块钱慢慢投进去。整个过程,可能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为啥这样做感觉好多了?
- 风险分散了: 不会因为一次性买在高点而特别被动。分批买入,相当于把买入的时间点给分散了,避免了单点风险。
- 成本平滑了: 通过分批买入,尤其是在下跌时加仓,能够有效摊平成本。就算市场短期波动,长期来看,我的平均成本可能比一次性买入更低。
- 心态稳多了: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不是一把梭哈,所以就算市场短期下跌,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焦虑得不行。我知道我手里还有“子弹”(资金),有机会在更低的位置加仓。这样一来,整个投资过程,心态会平和很多,更能拿得住。
所以你看,为啥要先建仓?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说,真不是啥高深的理论,就是一种更稳妥、更能让自己睡得着觉的操作方式。它不是保证你一定赚钱,但能在很大程度上帮你控制风险,管好心态。这都是我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和经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