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又来跟大家唠唠嗑了。最近老琢磨这个氢能源的事儿,之前我也是挺看好的,觉得这玩意儿干净,未来趋势。但自己实际去了解和观察了一圈下来,发现有些个坎儿,是真的不太好过,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
初识与期待:为啥我会关注氢能源?
最早接触这玩意儿,还是几年前参加一个科技展,看到有氢能源汽车的样车,讲解员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零排放、续航长、加氢快。我当时一听,这不就是完美替代汽油车的方案吗?比纯电的充电时间短,比汽油的环保,多那会儿我还特意去查了不少资料,越看越觉得这东西有戏。
后来我们这儿传出消息,说要搞个氢能源公交示范线路,我当时还挺兴奋的,想着终于能在家门口见到实际跑起来的氢能源车了。我还特意跑去打听,想看看这个加氢站是怎么建的,车辆运营起来怎么样。
实践观察中的“刺”:问题一个接一个
这一观察不要紧,慢慢地,一些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是这个安全问题,真是头等大事。 我记得当时查资料就看到国外有些加氢站出过事儿,虽然概率不高,但氢气这玩意儿,分子小,容易泄漏,而且燃点低,一丁点火星就可能爆。我们那示范线路刚开始传的时候,小区里就有大爷大妈议论,说这玩意儿在马路上跑,万一漏了,那不就跟个移动炸弹似的?虽然我知道有各种安全措施,但老百姓的担忧也不是没道理。后来听说,那个示范线路推进得特别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安全评估特别麻烦,审批流程长。
就是氢气的来源和成本。 我一开始以为氢气么,电解水不就来了,水又便宜。后来一琢磨,不对,电解水本身就要耗费大量的电。如果这电是火电厂烧煤发出来的,那这氢能源算哪门子清洁能源?顶多算是污染转移。要是用光伏、风电这些清洁电力来制氢,那成本又上去了。而且制氢、储氢、运氢,哪个环节不要钱?我看到有报道说,一台氢燃料电池车,光那个燃料电池系统就老贵了,里面有种叫铂金的玩意儿,死贵。长安深蓝之前那个氢能源版,卖差不多七十万,这价格,普通老百姓谁买得起?公交公司买几辆做示范还行,大规模铺开,财政也扛不住。
再说说储运,这也是个大难题。 氢气密度太小了,你想想,得用多大的罐子才能装下足够跑几百公里的氢气?要么就得用超高压把它压缩,要么就得把它液化,变成零下二百多度的液氢。无论是高压罐还是低温罐,对材料和技术要求都特别高,又重又占地方,成本也高。运输也是,要么用特制的管道,要么用高压拖车,跟咱们现在汽油柴油的运输体系完全是两码事,重新铺设这套基础设施,得花多少钱?我们那规划的加氢站,选址就改了好几次,就是因为要考虑运输安全、周边环境,太折腾了。
还有就是实际的续航和便利性。 理论上说加满一次氢能跑个三四百公里,但实际用起来?我跟一个参与过早期氢能源物流车测试的朋友聊过,他说冬天开暖风,或者夏天开空调,续航就得打个对折,也就一百多公里。而且加氢站那么少,真开出去跑长途,心里能不慌吗?不像电动车,现在充电桩到处都是,实在不行找个插座也能凑合。氢能源车没氢了,那就真是寸步难行。
我的“领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为啥会对这些事儿感受这么深?因为我们小区附近当时就规划了一个小型的氢能源研发和测试点,主要是给那个示范公交线路配套的。我那会儿因为对这块感兴趣,还特意去周边转悠过几次,想看看进展。一开始是热火朝天的样子,各种设备进场,也看到过几次有那种覆盖着伪装的测试车辆进出。
但好景不长,大概一年多之后,就感觉冷清下来了。后来跟物业一个比较熟的工作人员聊天,他悄悄告诉我,说那个项目好像遇到不少技术瓶颈,尤其是成本和氢气稳定供应方面,不太顺利,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后续的资金支持也跟不上了,基本上算是停滞了。我当时就想,连这种有政府支持的试点项目都这么难,那大规模商业化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氢能源这东西,听起来是很美但真要落到实处,这些个“致命缺点”一天不解决,就一天难以真正走进咱们的日常生活。我这也不是说氢能源就完全没戏,只是觉得,路还长着,咱们得理性看待,不能光听宣传就头脑发热。
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儿,都是我个人的一些观察和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