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又被股市割了韭菜,气得我晚饭都没吃饱。琢磨了半天觉得还是得找个靠谱的基金公司,结果打开手机一搜"基金公司排名",好家伙,满屏的排行榜看得我眼晕。有的按规模排,有的按收益排,还有的整出个综合评分榜,排第一的公司我听都没听过!
第一次实操:翻车现场
直接抄了榜单第三名的公司,看他们首页挂着某基金三年涨了80%就冲了。买完顺手查资料才发现,这款明星基金去年刚换了基金经理,之前涨的全是前任功劳。现在这位经理手底下五只基金,四只都在亏!气得我拍着桌子跟老婆抱怨:"这些排名坑人不眨眼!"
第二次开窍:翻老底
这回学乖了,专门下载了证监会的APP。凌晨两点还在查公司牌照信息,发现有个挂着"规模前五十"名头的公司,实际管理牌照都快过期了,续展材料根本没过审。马上掏出红色记号笔在笔记本上划重点:没官方牌照的都是耍流氓!
- 操作步骤:证监会官网→机构公示→输入公司名称
- 重点盯:公募基金业务资格状态+最新审核日期
- 避坑实录:某网红代销平台推荐的公司实际是"基金销售牌照"冒充"基金管理牌照"
关键转折:老会计教我查规模
楼下会计老张看我天天抓头发,甩给我个绝招。原来基金公司官网的"资产管理总规模"根本不能看!他教我点开具体基金的季度报告,翻到几页的基金管理人自有资金认购比例。碰到那种规模几百亿的公司,自家钱只跟投几十万的,当场拉黑!
实际操作发现更绝:某排名前十的公司发新基金时,宣传稿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内部认购金额只占0.03%,连自家员工都不信。反倒是家小公司的新基,团队自购比例达8.2%,这才叫真金白银投信任票!
血泪总结的三把尺
- 查牌照比查排名重要:官网没挂证监会牌照编号的,扭头就走
- 规模要看"含自量":管理费收得飞起却不肯跟投的,都是拿基民当韭菜
- 看经理不如看板凳:重点观察主动型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去年有家老牌公司王牌经理集体出走,新人接手后业绩直接腰斩
昨天按这套方法重新整理笔记,发现之前榜单前三的公司全被筛掉了。留底的六家公司共同点特明显:牌照五年以上没污点、核心产品经理任职超7年、每次发新基管理层带头跟投。现在真信了那句老话:榜单会骗人,但真金白银不会演戏。
(写完突然发现电脑右下角弹窗又推基金排名广告,反手就点了举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