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专家解析看了个寂寞
那天在家刷手机,看到一篇讲华夏增长优势的深度解析,标题挺唬人。点进去一看,几个专家坐在那儿侃侃而谈,说什么创新动力、市场活力、改革红利,用词贼高大上,一套接一套的。
结果?听了一下午,感觉就像喝了碗白开水,饿死个人。具体好在哪?怎么个好法?专家嘴里那三点听着都对,可跟我这小老百姓有毛关系? 脑子嗡嗡的,啥也没记住。
开干:自己动手,挖点实在料
我这倔劲儿上来了,专家不讲明白,我就自己整!先找核心材料,把关于华夏增长的那堆报告、发言、新闻报道,甭管多长的文档,全扒拉出来堆在一起看。
然后开始当‘人工榨汁机’:那些虚头巴脑的词儿先扔一边,就找能摸得着的例子。比如提到“企业研发”,我就去找这两年咱这儿出了哪些硬核新东西;说“活力”,我就翻各地小老板做生意、开新店的新闻数据。盯着这些干巴巴的“亮点”,我拿着红笔在纸上划呀划,把重复出现的、有具体例子的内容重点圈出来。
搞到后半夜,真给我整出点头绪。什么三大亮点?专家嘴里那点货被我嚼碎了看,发现最硬的骨头还是:
- 动手早: 不是只喊口号,好多布局真是提前好几年就悄悄撒种子,等别人反应过来想追都费劲,新能源车、5G基础这些砸钱狠的地方最明显。
- 盘子大就是任性: 专家总爱说的“规模效应”,我算明白了,就是人多市场大,一个新东西出来,试错机会多,回血快。小打小闹干不成的事儿,靠着14亿人的盘子和完善的产业链,还真能给它滚雪球滚大了,这底气别地儿真比不了。
- 路子野(但有效): 看着“政策工具箱”这词挺玄乎,就是上面肯“放点血”,搞减税、放低门槛,该松的地方松,该砸钱的地方闷头砸,摸着石头过河,只要有效果就敢上,没那么死板。
验证:找朋友“抬抬杠”
自己琢磨出来的,心里还是没底儿。第二天逮着认识的俩朋友(一个做外贸的,一个搞软件的)聊这事,没提专家,就说说我筛出来的这“三把刷子”。
结果俩人一点就通!做外贸那兄弟立马拍大腿:“可不嘛早布局这条太狠了,之前咱东南亚拼单子,人家供应链反应速度就是没咱稳。盘子大?那厂子开在内地,上下游就在隔壁市,成本控得死死的!” 搞软件那哥们也说:“路子野这点深有体会,有些政策放得确实快,我们搞新功能测试,找用户群反馈规模这块,确实便利!”
这一聊,我心里踏实多了。 我嚼出来的这点干货,可能没那么“高大上”,但至少接地气!
整明白了:亮在干,不在喊
总结这一通折腾,最深的感觉就是:专家的话像天上飘的云,看着有型,不好抓。 华夏的优势亮在哪?不是口号喊得多响,是干得早、有家底、敢变通。 这三大点,说白了就是靠执行力堆出来的真本事。现在自己捋完了,回头再看那专家解析,心里有了杆秤,知道该掂量哪些是真东西了。还是那句老话,自己挖的果子,吃着才最解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