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发行量大好还是小好?新手看懂这个不吃亏!

二八财经

大家今天咱们聊聊“新基金发行量”这个事儿。这玩意儿最近几年,尤其市场稍微热乎点的时候,那真是铺天盖地地来。我刚开始接触投资那会儿,也是两眼一抹黑,看着新基金广告打得响,什么“明星经理挂帅”、“把握时代脉搏”,心里也痒痒,总觉得新的就是好的,机会多。

最初的“冲动”与“学费”

那时候,我记得特别清楚,一看到“新发”、“首募”这些字眼,就觉得是个宝藏。心里盘算着,新基金嘛盘子小,好调头,说不定能抓到个大牛股,一下子就起飞了。而且很多新基金认购费率还打折,感觉跟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新基金发行量大好还是小好?新手看懂这个不吃亏!

实践开始:我就这么着,前前后后也跟风买过几个新发的基金。有些是朋友推荐的,有些是看广告宣传的。买的时候那个激动,天天盼着它赶紧成立,赶紧建仓,然后净值噌噌往上涨。

结果?你还别说,有些确实在刚成立那段时间表现还行,但拉长了看,不少都泯然众人了,甚至还有的亏了不少。我就纳闷了,这新基金的“优势”都去哪儿了?

后来我交了点“学费”,慢慢琢磨出点道道来了。

冷静下来后的“琢磨”

我发现,新基金发行量大的时候,往往是市场情绪比较高涨,甚至是阶段性高点的时候。你想,基金公司也不是傻子,他们肯定也想趁着市场热度高,投资者热情高的时候,赶紧把规模做上去。这时候发基金,好卖!

我开始留心观察几个点:

新基金发行量大好还是小好?新手看懂这个不吃亏!

  • 基金经理:说是明星经理,但他是不是真的擅长这个新基金要投的方向?他过往的业绩是不是真的那么亮眼,还是一时运气?他同时管多少只基金,精力够不够?
  • 投资方向:这些新家伙,十有八九都是追着当时最火的板块来的。比如前两年新能源火,就一窝蜂地出新能源主题基金;后来半导体热,又是一堆半导体基金。这种时候进去,往往是给前面的人抬轿子,风险不小。
  • 建仓期:新基金成立后,一般有几个月的建仓期。如果市场在这期间一路下跌,那还基金经理可以慢慢买,成本低。但如果市场蹭蹭涨,基金经理就比较被动,要么踏空,要么就得追高,这对后续业绩影响挺大的。
  • 规模问题:以前总觉得规模小的灵活。后来发现,太小的基金,比如几个亿甚至几千万的,如果业绩不好或者市场一震荡,很容易就被清盘了。也不是说规模大的就一定船大难掉头嘛但至少稳定性上会好一些。我个人现在可能更倾向于那种规模适中,比如几十亿到小几百亿的,运作起来可能更从容些。

新基金发行量大好还是小好?新手看懂这个不吃亏!

我的“实践清单”

经过这么些年的摸爬滚打,我现在看到新基金发行,心里就先打个问号,不会轻易冲动了。我会做这么几件事:

第一步:看大环境。现在市场整体是个什么位置?是牛市初期、中期还是末期?熊市?如果是市场已经涨了很高了,那我对新基金就特别警惕。

第二步:查基金经理。把这个基金经理翻个底朝天,看看他以前管过的基金业绩怎么样,投资风格稳不稳定,是不是适合这个新基金的方向。

第三步:分析投资策略。这个基金打算怎么投?投哪些领域?这些领域现在的估值怎么样?是不是已经过热了?

第四步:等一等,看一看。除非是那种我特别有把握的基金经理和策略,否则我一般不会在首募期就急吼吼地冲进去。我会等它成立运作一段时间,比如半年到一年,看看它的实际业绩表现,基金经理是不是言行一致,再做决定。

新基金发行量大好还是小好?新手看懂这个不吃亏!

第五步:关注存量基金。市面上那么多老基金,很多都已经用业绩证明过自己了,信息也更透明。为啥非得去追那些“小鲜肉”?除非这个新基金有特别独特的、老基金不具备的优势。

一个小心得:新基金发行量特别大的时候,我反而会更谨慎,甚至觉得可能是个反向指标。因为当所有人都看都往里冲的时候,往往风险也在积聚。

新基金发行量这个东西,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更多的是一个观察市场情绪的窗口。面对新基金,少点盲从,多点理性分析,把钱投得明明白白,这才是最重要的。别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慢慢来,稳当点,比啥都强。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基金发行量这点事儿的一些实践和感悟,不一定都对,给大家做个参考!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