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就来聊聊我当初琢磨小康股份(现在很多人叫它赛力斯了)2021年那会儿目标价的事儿。这事儿,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整个过程就跟摸着石头过河似的。
为啥会去看小康股份?
那会儿是2021年嘛新能源车火得一塌糊涂,简直就是风口上的猪。就喜欢瞎琢磨,看到哪个板块热,就想去瞅瞅。小康股份那时候傍上了华为这条大腿,搞那个赛力斯SF5,一下子就成了市场的焦点。我寻思着,这玩意儿有戏,得好好研究研究。
开始动手扒拉资料
我第一步干啥?就是到处扒拉它的基本面消息。先看了看公司是干啥的,,以前是做摩托车、微型车的,现在要转型搞新能源。转型嘛总是有风险也有机遇。
然后我就重点关注它跟华为合作的那个车。当时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都说华为的技术多牛,赋能多厉害。我也挺吃这套的,觉得有华为背书,总不至于太差。
我还记得当时看到一些数据,说赛力斯SF5订单火爆,但产能好像有点跟不上。比如有说一个月也就三千来辆,一年满打满算也就三万多辆。这数字跟那些已经起飞的“蔚小理”比,还是有差距。但我转念一想,万一后面产能哐哐往上涨?比如增加个10万产能啥的,那不就起飞了?
琢磨目标价的困惑
说到目标价,这可就头疼了。我这也不是专业分析师,就是个散户,喜欢自己瞎捣鼓。我先是去看券商研报,想看看专业机构咋说。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会儿,好像是2021年初,愣是没几家机构给出明确的目标价。后来好像中信建投给过一个营收预测,预计2021年营收150亿,2022年160亿,但也没直接给目标价。
这就让我有点两眼一抹黑了。专业人士都不给准话,我这小散户咋整?
我又翻了翻公司自己的公告,特别是业绩预告。好家伙,一看吓一跳,预计2021年度是亏损的,而且亏得还不少,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十五到二十个亿。这就让我心里打鼓了:一边是市场热情高涨,股价从十几块呼呼往上涨,最高冲到过83.83元,市值都破千亿了,确实猛;但另一边,公司自己说要亏这么多钱。
当时网上也有不少讨论,有的人乐观得很,喊出200块的目标价,说只要销量上去了,国内新能源车王者就是它。我看到这种评论,心里就嘀咕:这饼画得有点大。
我自己的“土法”估算
既然没现成的目标价抄,我就只能自己瞎琢磨了。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甚至有点粗糙:
- 看势头:新能源车是大趋势,这点毋庸置疑。小康傍上华为,故事也讲得圆。
- 看销量:这是最实在的。不管吹得多天花乱坠,车卖不出去都是白搭。我就盯着它的月度产销快报,如果销量能持续爬坡,比如稳定过万,那就有戏。
- 看盈利:亏钱不要紧,初创期嘛特斯拉也亏了好多年。但不能一直亏,得让市场看到盈利的希望。
要问我2021年给小康股份啥目标价,我当时心里挺矛盾的。我没敢给个特具体数字,比如像网上有人喊的200块,那会儿我觉得有点太飘了,毕竟月销才几千辆,还亏着钱。我的做法更像是设定一个观察区间和几个前提条件:
- 如果销量能稳定在每月1万辆以上,并且亏损有收窄的趋势,那我觉得股价在当时的60-80元区间(它在2021年大部分时间在这个区间波动,除了冲高那段)或许还能撑一撑,甚至往上摸一摸。
- 但如果销量迟迟上不去,或者亏损继续扩大,那这个股价就悬了。
说白了,我当时对它的“目标价”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基于其业务进展的判断,而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数字。我觉得对于这种转型中的、高度依赖爆款产品的公司,给一个固定目标价太难了,变数太多。
后来的实践与反思
后来嘛大家也看到了,新能源的浪潮有起有落,小康股份(赛力斯)的股价也跟着上蹿下跳。问界M5出来了,销量确实比SF5好多了,然后又有M7,M9,故事越讲越大。股价也是大起大落,从高点回调了不少,后来又因为新车型和华为的深度绑定涨回去一些。
我个人的实践感受就是,面对这种票,不能光看故事,也得看它能不能把故事变成现实。尤其是销量和盈利能力,这是硬邦邦的指标。目标价这东西,更多是动态调整的,不是刻舟求剑。市场情绪、行业政策、竞争格局、公司自身经营等等,都会影响。我当初那种“土法”估算,虽然不专业,但核心思路就是跟着公司的实际表现走,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判断。
回顾2021年对小康股份目标价的琢磨,我的实践过程就是:先被热点吸引 -> 收集信息(基本面、合作、产销、券商观点、公司财报)-> 发现信息不对称和矛盾点 -> 结合自身理解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条件的判断 -> 持续跟踪验证。虽然没算出个“仙股”价,但也算没在最高点晕了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