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挑基金这事儿,可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想当年我刚入市的时候,那也是两眼一抹黑,看啥都新鲜,听风就是雨,结果?交了不少学费!不过也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地,咱也琢磨出点门道来了。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是怎么从一个“小白”慢慢摸索,到现在能相对从容地挑基金的。
第一步:先把自己整明白
你别笑,这真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刚开始那会儿,就想着赚钱,哪个涨得猛就眼红哪个。结果?高点进去,风一吹,立马傻眼。后来我才明白,你得先问问自己,你投这钱,是想干
是短期内就想捞一笔,还是说准备放个三年五载,甚至更久?
你能承受多大的波动?一天跌个5%,你是不是就睡不着觉了?还是说,小场面,还能扛得住?
你期望的回报大概是多少?是比银行存款高点就行,还是想追求更高的收益?
这些问题,我当初都没仔细想。后来我拿个小本本,把自己的情况一条条写下来:比如我这笔钱,三五年内用不着;我心脏一般,大起大落容易受不了;收益嘛能跑赢通胀,再多赚点就挺这么一梳理,心里大概就有谱了,不会再盲目跟风去追那些“明星产品”。
第二步:搞清楚基金是个啥“品种”
以前我看基金,就看个名字,啥“科技先锋”、“消费升级”,听着都挺牛。后来发现,光看名字不行,得看它到底是啥“瓤”。基金跟咱买菜似的,也分很多种。
有主要买股票的,叫股票型基金,那波动就跟过山车似的,刺激!
有主要买债券的,叫债券型基金,相对就稳当多了,但收益也别指望太高。
还有股票债券都掺和点的,叫混合型基金,风险和收益就比较居中。
还有专门投货币市场的,叫货币基金,跟咱放余额宝里头差不多,图个安全灵活。
搞清楚这些分类之后,我就能根据第一步对自己的分析,去框定一个大致的范围。比如我风险承受能力一般,那可能就会多看看混合型或者一些稳健的债券型,股票型的就少碰或者只拿一小部分试试水。
第三步:扒一扒基金经理的“老底”
基金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钱交给专业的人去打理。那这个“专业的人”——基金经理,就太关键了。你想,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一个不靠谱的人,能放心吗?
我一般会这么看:
从业时间长短:是不是老江湖了?经历过牛市熊市的基金经理,总比刚出道的小年轻让人感觉踏实点儿。
管过的基金业绩怎么样:不是只看他现在管的这只,他以前管过的基金表现如何?是不是能持续跑赢同类平均水平?有没有啥特别大的“黑历史”?
投资风格稳不稳定:他是喜欢追热点,还是有自己一套固定的打法?风格漂移不定的,我一般不太敢碰。
换手率高不高:有些基金经理特喜欢倒腾,频繁买卖股票,这不仅会增加交易成本,也说明他可能对自己的判断没那么坚定。我个人偏向那些持股相对稳定,看得长远一些的。
查这些信息也不难,现在很多基金APP或者网站上都有。多花点时间研究研究基金经理,比啥都强。
第四步:好好“体检”基金本身
选定了基金经理,接下来就得给基金本身做个“全面体检”了。
历史业绩:这是硬指标。我一般会看它最近1年、3年、5年的业绩,还有成立以来的业绩。但光看绝对收益不行,还得跟同类基金比,跟业绩基准比。 一只基金涨了20%,听着不错,但如果同类平均涨了30%,那它是落后的。
最大回撤:这个指标我特别看重。就是基金从最高点跌到最低点,最多跌了多少。这能反映出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如果一个基金赚的时候很猛,亏的时候也跟掉下悬崖似的,那心脏不好的人可真受不了。
基金规模:太小了不容易清盘;太大了也不一定船大难掉头,基金经理操作起来可能没那么灵活。我一般会选规模适中的。
持仓情况:看看它都买了些啥股票,前十大重仓股是哪些,行业分布怎么样。是不是跟你预期的投资方向一致。比如你想投科技,结果它大部分仓位都在白酒上,那就不对了嘛
费率: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托管费这些。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日积月累也是一笔钱。能省则省,尤其对于长期投资来说。
心态放平,长期持有
挑好了基金,买了之后,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了。我以前就老犯一个毛病,天天盯着看,涨了就开心,跌了就焦虑,恨不得一天操作好几次。结果?往往是卖在了低点,买在了高点。
后来我明白了,基金投资,尤其是偏股型的基金,是个长期的事情。 指望今天买明天就发大财,那不现实。选好了,就多点耐心,别被短期的波动干扰。也不是说买了就不管了,定期还是要回顾一下,看看基金的基本面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金经理是不是还是那个靠谱的人。
挑基金这事儿,没有啥“一招鲜吃遍天”的秘籍。就是得自己多学习、多研究、多从一开始的啥也不懂,到现在能大概摸着点门道,我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着“坑”过来的。希望我这点儿不成熟的经验,能给大伙儿提个醒,少走点弯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