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困惑:除权日,捡便宜的好时机?
刚开始捣鼓股票那会儿,我跟你说,脑子里天天就想着怎么能找着点小窍门,能比别人多捞点,或者起码少亏点也行。有一次我就琢磨,诶,这股票不是有个啥除权除息日吗?一到这天,股价不就“咔嚓”往下跌一块嘛那我在想,这不就等于白捡便宜?除权日那天,股价一掉,我立马杀进去,不就等于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手了?听起来是不是特美?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我的实践:瞄准目标,动手!
光想没用,得干!我记得当时我眼睛就盯上了一只票,那公司看着还凑合,每年都还算规规矩矩地分点红。等等,终于等到它发公告,哪天是股权登记日,哪天是除权除息日,写得明明白白的。我就开始盘算:要是在股权登记日收盘前买了,是能拿到分红,可第二天股价就给你除权了,拿到的那点分红还得扣税,七算八算好像也没啥甜头。那不如这样,我等它除权日当天,股价实打实地掉下来了,我再出手。这样一来,我不就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一样的股票了嘛关键是,还不用交那笔分红税,
到了除权日那天,我特地起了个大早,九点半开盘前就蹲在电脑前头,眼巴巴瞅着。你猜怎么着?开盘价果然比前一天的收盘价低了不少,不多不少,差不多就是每股分红的那个数。我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感觉自己这招真是高!
我寻思着,这不就跟商店打折促销一个道理嘛 看着价格下来了,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按原计划,咔咔咔买进了一部分。买完之后,心里还有点小得意,觉得自己抓住了市场的一个“BUG”,占了个大便宜。
买入之后:股价真的“便宜”了吗?
买是买完了,我就开始天天盯着看。当天那股价,确实是在那个比较低的价位晃悠来晃悠去。但是,接下来几天,我就发现事情没我想的那么简单了。
那股价可没因为看着“便宜”了就给我面子,噌噌往上涨。它该怎么走还是怎么走,大盘要是给力,它可能跟着挪两步;大盘要是不行,它也照样蔫儿。
我后来脑子转过弯来了。这股价为啥下跌?是因为公司把账上的一部分钱拿出来分给股东了,那公司兜里的钱不就少了嘛总价值自然就下来了。股价跟着下调,这叫“除权”。我买入的价格是低了,但公司的“底子”也薄了那么一点点。说白了,压根儿没占着啥便宜。
更要命的是,要是这只票本身质地就不行,或者整个市场都不景气,就算它除权后价格再怎么低,它照样能继续往下跌。那我这所谓的“捡便宜”,不就等于自己跳坑里了?
我的反思:别总想着“抄近道”
这么一折腾,我算是咂摸出点味儿了:指望在除权日买股票就能稳稳当当捡便宜,这事儿不太靠谱。股价短时间怎么动,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光看着除权日股价下调就一头扎进去,多少有点想
这事儿,跟我以前瞎琢磨做菜一个熊样。 那会儿刚学炒几个菜,总想着找点啥“秘方”,比如放点啥怪东西能让菜一下子好吃得不行。我记得有一次听人说,炖肉的时候加点啤酒,肉能更香更烂。我也不管是炖啥肉,一律猛加啤酒,还专门挑那种最便宜的啤酒加,心想着这样既能出效果又能省钱。结果咋样?有的肉炖出来还行,有的,那味儿完全不对,甚至一股子苦味。后来还是个老师傅点拨我,用啥料、啥时候放、放多少,那都得看你做的是啥菜,食材本身是啥样的,没有一招鲜能吃遍天的。
投资这玩意儿也一样。你的注意力不应该放在这种短期的价格波动,或者那些所谓的“小技巧”上。说到底,这票子长远来看值不值钱,还得看公司自己硬不硬气,行业有没有前途,管事儿的那帮人靠不靠谱。 如果一个公司本身就不咋地,就算它除权后股价看着再“便宜”,那也是个烫手山芋,搞不好还砸手里。
现在我对除权日这事儿就看淡多了。它就是市场上的一个正常现象,股价调整而已,没啥神秘的。真想买一只股票,还是得老老实实从公司基本面去研究透了,而不是专门挑除权日这种日子去“抖机灵”。你要是长期看好一只票,除权日股价调整之后,如果价格正好到了你心里那个坎儿,那你买也没毛病,但那不是因为它“除权”了才买,而是因为它到了你认为合理的价值区间。
我那次“除权日捡便宜”的实践,到也没亏啥大钱,但也没占到啥便宜。 就是算是交了点学费,给我提了个醒:搞投资这事儿,还是得踏踏实实做功课,别总想着耍那些小聪明。你以为的那点“折价”的小幻觉,市场分分钟就能给你打回原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