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琢磨美股走势这点事儿。不是啥专家,就是瞎折腾的一些心得,权当抛砖引玉了。
最初的瞎折腾
我对美股那真是一窍不通。听人家说能赚钱,心里也痒痒。就随便开了个户,看到哪个顺眼就买哪个,纯粹凭感觉。结果?那肯定是亏多赚少,有时候一天心情能跟过山车似的。那段时间,真是没少交学费。
后来我就琢磨,这不行,不能老这么瞎搞。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就开始寻思,得找点方法,至少不能两眼一抹黑就往里冲。
开始摸索门道
我就开始在网上瞎看,找各种资料。一开始看那些专业的分析,什么宏观经济、公司财报,看得我头都大了,感觉那些东西离我太远,也太复杂。后来我就想,能不能从最直观的图表入手?
于是我就盯上了那个叫“K线图”的东西。红红绿绿的柱子,还有上下影线。我先是搞明白了这玩意儿是咋构成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光这个就花了我点时间去消化。
然后我就开始看各种“形态”:
- 什么“早晨之星”、“黄昏之星”
- 什么“锤子线”、“上吊线”
- 还有那些“均线”,什么5日线、10日线、20日线的。
我就对着软件上的图,一个一个地去对,去看历史走势里出现这些形态之后,股价大概会怎么走。刚开始真是看得眼花缭乱,感觉都差不多,又好像都不一样。
我的实践过程
后来我发现,光看单个的K线或者形态,用处好像也不是特别大。市场这东西,太复杂了。我就开始尝试把一些东西结合起来看。
第一步,我先学着画趋势线。就是把一段时间内的高点连起来,或者低点连起来。看看股价是不是沿着这个趋势在走。如果跌破了上升趋势线,我可能就得小心点了。反过来,如果突破了下降趋势线,那可能就有机会。
第二步,我看均线。短期均线(比如5日、10日)和长期均线(比如30日、60日)的交叉,人家都说有什么“金叉”、“死叉”的。我也跟着看,但发现这玩意儿有时候准,有时候也骗人,尤其是在震荡行情里,简直就是左右打脸。
第三步,我看成交量。都说“量价配合”,价格上涨的时候,如果成交量也跟着放大,那可能说明上涨的意愿比较强。反过来,如果缩量上涨,那我心里就有点打鼓。
我一般会把这几个东西放到一块儿看。比如,当股价突破了一个重要的阻力位,同时成交量也明显放大,短期均线也开始拐头向上,那我觉得这个信号可能就相对靠谱一点。但我也不敢说百分之百,这市场就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
我还试过看一些摆动指标,比如MACD、RSI这些。一开始也是瞎用,后来慢慢琢磨出一点感觉,比如看看它们是不是出现了“背离”的情况。就是价格创新高,指标却没创新高,那可能就有点危险信号了。
记录与反思
我弄了个小本子,每次自己分析觉得某个股票可能会怎么走,就把自己的判断依据写下来。比如:
- “看到XX股票在60日均线获得支撑,并且出现了一个看涨的K线组合,成交量温和放大,我判断短期可能反弹。”
- “XX股票跌破了上升趋势线,MACD也形成了死叉,我判断可能会继续下跌。”
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回来看,看看当初的判断对不对。对了,总结经验;错了,分析原因。是不是哪个地方看漏了,或者哪个信号是假的。这个过程挺重要的,能帮我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东西。
我发现,没有哪个指标是万能的。有时候这个指标好用,换个股票或者换个时间段就失灵了。关键还是得灵活应变,多方面参考,不能死抱着一个东西不放。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得有耐心。有时候看好的机会,它就是不出现,那就只能等。不能因为手痒就随便操作。追涨杀跌最容易亏钱,这是我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
现在我分析美股走势,基本上就是这么一套流程。先看看大盘的整体趋势,再去看个股的图表,结合趋势线、均线、成交量和一些常用的指标,综合判断一下。虽然还是经常会出错,但比起最早瞎买瞎卖那会儿,心里踏实多了,也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
这玩意儿就是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这么多,希望对同样在摸索的朋友们能有点启发。都是个人经验,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