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咱聊聊“砸盘”这玩意儿。这词儿我刚开始鼓捣股票基金那会儿,也是听得一头雾水。后来自己真金白银地在市场里扑腾了一阵子,挨过几次“当头棒喝”,才算是对这俩字儿有了点切身的体会。
初识“砸盘”:一次惨痛的实践
记得那是几年前了,我刚学着看K线图,啥“金叉”、“死叉”的听着都新鲜。那会儿我相中了一只股票,看着它噌噌往上涨,心里那个美,寻思着这回可算逮着个“牛股”了。于是乎,我就把一部分积蓄给投了进去。开头几天,确实还涨了点,把我给乐得不行。
结果,好景不长。 突然有一天,开盘没多久,那股价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直愣愣地往下掉。我当时就傻眼了,盯着屏幕上那绿油油的数字,手心直冒汗。想卖,舍不得,总觉得它能涨回来;不卖,又怕它继续跌,亏得更多。就这么犹豫的工夫,它又“咣当”一下,砸下去一大截。
那会儿我还没啥经验,也不知道啥叫“止损”,就眼睁睁看着它砸。后来实在扛不住了,心一横,给“割肉”了。那一笔操作下来,直接把我小半个月的饭钱给亏进去了。当时那个心情,别提多郁闷了,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痛定思痛:琢磨“砸盘”的门道
亏了钱之后,我就开始琢磨,这好端端的股票,怎么说砸就砸?它也不是啥大利空消息。我就开始翻看各种资料,也找了几个比我经验老道的朋友请教。这一通“学习”下来,才慢慢明白了,我这是遇上所谓的“砸盘”了。
原来,这“砸盘”可不是随便跌跌那么简单,背后往往有“大户”或者说“主力资金”的影子。他们手里的票多,资金量大,想让股价短期内快速下跌,就集中性地、不计成本地往外抛售手里的股票。你想,市场上一下子多出来那么多卖单,买单跟不上,那价格可不就得“哗哗”往下掉嘛
我后来复盘我亏钱的那只票,发现它在砸盘前,成交量有放大的迹象,而且在高位反复震荡,好像涨不上去了似的。当时我光顾着兴奋了,压根没注意到这些细节。
“砸盘”的几种常见“套路”
通过我自己的实践和观察,再结合跟老股民们的交流,我发现这“砸盘”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
- 一种是为了“洗盘”。 就是说,主力觉得股价涨到一定程度了,跟风进来的散户太多了,筹码比较分散,不利于他们后续拉升。这时候,他们就会故意砸盘,制造恐慌气氛,把那些不坚定的散户给“洗”出去,好让他们在相对低位吸筹,捡点便宜货。等筹码收集得差不多了,再重新拉升。这种情况下的砸盘,股价跌下去之后,可能过段时间还会涨回来,甚至创新高。
- 另一种就是纯粹为了“出货”。 这个就比较狠了。就是主力觉得股价已经涨到他们心理预期的高位了,赚得盆满钵满了,想要溜之大吉了。他们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包括制造一些假象,比如先小幅拉升一下,吸引散户接盘,然后他们就趁机把手里的股票一股脑儿地砸出来,卖给那些在高位接盘的人。这种砸盘一旦发生,股价可能就一蹶不振,跌跌不休了。我那次亏钱,估计就是遇上了这种。
-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市场突发大利空, 比如啥政策变动,或者行业黑天鹅事件,导致大家伙儿都信心不足,不计成本地抛售,那也会形成“砸盘”的效果。不过这种情况跟主力主动砸盘还是有点区别的,更多的是市场情绪的集中宣泄。
我的几点感悟
经历了那次“砸盘”的洗礼,我现在对市场是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再也不敢盲目追高了,操作之前也会多看看,多想想。
第一,不要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 股价涨得特别猛,没有明显理由的时候,就得多个心眼,别头脑一热就冲进去当“接盘侠”。
第二,得学会看成交量。 如果股价在高位,成交量突然放得特别大,然后股价开始掉头向下,那就要小心了,可能是主力在出货砸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得设好“止损点”。 一旦发现情况不对,股价跌破了自己的心理防线,就得果断离场,别抱着侥幸心理死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我后来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虽然有时候也会“割”在地板上,但总比一次性亏大发了强。
“砸盘”这玩意儿,就是市场里某些有钱有票的大户,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比如洗盘吸筹或者高位出货,通过大量抛售股票,导致股价快速下跌的一种行为。咱小散户在里面玩,就得多学多看,保持警惕,尽量别成了人家“砸盘”的牺牲品。吃一堑长一智,交点学费也算是给自己上课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