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又是我,老王,跟大家唠唠嗑。今天想聊的这个话题,是我自个儿琢磨了挺久,也算是交了不少“学费”才悟出来的一点东西——就是咱们买基金,这最大的风险,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初尝甜头,有点飘
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基金这玩意儿,那会儿真是啥也不懂,纯粹就是听朋友说“诶,那个基金涨得不错”,或者看哪个平台上推荐说“潜力巨大”,我就跟着买点儿。一开始运气还真不错,买啥啥涨,虽然投的钱不多,但看着账户里那数字往上涨,心里那个美滋滋,感觉自己就是巴菲特附体,哈哈!
那时候,我买基金的逻辑特简单:
- 哪个最近涨得猛,买!
- 哪个名字听起来高大上,感觉能赚钱,买!
- 哪个销售使劲推荐,说不买就亏了,也买点试试!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胆儿肥,纯粹就是瞎蒙。根本没去琢磨这基金到底是干啥的,投向哪里,基金经理靠不靠谱,反正就是觉得,基金嘛不就是把钱交给专业的人去打理,肯定比我自己瞎炒股强多了。
市场一哆嗦,我就开始慌了
好景不长,各位。记得有一次,市场整体回调,幅度还不小。我账户里的那些基金,刷刷地往下掉,那绿油油的数字,看得我心里直发毛。前几天还乐呵呵地算着赚了多少,这一下,不仅把赚的都吐回去了,本金都开始亏了。
这时候,我之前那些“信仰”就开始动摇了。什么“专业人士打理”,什么“潜力巨大”,在实打实的亏损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开始天天盯着行情看,一看到跌就心慌,一看到涨一点点就琢磨着是不是要反弹了,赶紧补仓。
结果?越补越亏,越亏越慌。 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特别焦虑,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老想着这基金明天是涨是跌。有时候一冲动,看到某个基金跌得差不多了,就想着“抄底”,结果抄在了半山腰。有时候又觉得这个基金不行了,赶紧“割肉”离场,结果刚卖掉没几天,它又涨回去了,气得我直拍大腿。
痛定思痛,我发现了“元凶”
亏了几次之后,我开始冷静下来琢磨了。我问自己,为啥别人买基金能赚钱,我这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二百五?我开始看各种投资的书,也听一些真正懂行的人分析。
慢慢地,我发现,市面上说的那些风险,比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这些固然存在,但对我这种普通小散来说,它们可能还不是最要命的。我发现,对我个人而言,购买基金最大的风险,是我们自己!
没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自己的无知,我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
- 风险一:不懂装懂,盲目跟风。 就像我一开始那样,根本不了解自己买的是什么,纯粹看热度,听消息。这种投资,跟赌博没啥区别,市场一有风吹草动,第一个慌的就是这种人。
- 风险二:期望过高,急于求成。 总想着一夜暴富,恨不得今天买进去,明天就翻倍。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期望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心态就容易崩,然后就开始胡乱操作。
- 风险三:缺乏耐心,追涨杀跌。 这是最常见的毛病。看到哪个涨了就赶紧追进去,生怕错过几个亿;看到哪个跌了就赶紧卖掉,生怕亏得更多。结果往往是买在山顶,卖在谷底。
- 风险四:管不住手,频繁交易。 总觉得不操作点啥就浑身难受,把基金当股票炒短线。一来二去,不仅没赚到钱,光手续费都贡献了不少。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我亏钱的那些经历,基本上都逃不出这几条。不是因为基金本身有多差,很多时候是因为我自己的操作变形了,心态失衡了。
现在的我,更看重“内在修炼”
我也还在买基金,但跟以前比,心态平和多了。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去了解我想买的基金,它投资的领域,它的历史业绩,基金经理的风格等等。我不再追求短期暴涨,而是更看重长期的稳健增长。
我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
- 不懂的不碰,不熟的不买。
- 用闲钱投资,不影响正常生活。
- 设定好自己的止盈止损点,但更重要的是长期持有优质基金的信念。
-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市场短期的波动所干扰。
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谁也无法完全避免。但是,通过学习,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的亏损。要问我购买基金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最大的风险,往往藏在我们自己身上,是我们对投资的认知偏差和不良的投资习惯。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我个人的实践和感悟。希望能给同样在基金路上摸索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记住,投资有风险,管好自己最重要!下次再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