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我最近捣鼓这个“老三板最新消息新闻”的事儿。这玩意儿以前我也不怎么上心,总觉得是些被主板淘汰下来的,没啥大看头。但是,人嘛总有点好奇心,加上最近风声确实有点不一样,我就想着,得,自己动手研究研究,看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一、最初的印象与转变的契机
最早接触老三板,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死水一潭”,交易不活跃,信息也少得可怜。偶尔有朋友提起,也是说风险大,别瞎掺和。像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个“新亿”,“康得”,简直就是风险教育的反面教材。我一开始也是敬而远之,心里想着,这种“重大违法”的公司,或者那种核心子公司都单独重整的,那是万万不能碰的,水太深了。
转机发生在哪儿?主要还是最近政策面上的一些动静。我这人平时就爱看点财经新闻,刷刷资讯。前段时间,证监会不是发了个什么《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嘛我仔细瞅了瞅,哟,这里面提到了要“支持优质退市公司规范发展”,还要“恢复上市一批,融资重组一批,清退极个别”。这话听着就有嚼头了,感觉不再是以前那种“一退了之,无人问津”的状态了。
二、我的实践探索过程
有了这个政策风向标,我就开始实际行动了。第一步,当然是找信息渠道。这老三板的信息确实不如主板那么透明,需要花点功夫。我主要就是通过一些财经APP、专门的论坛,还有一些老股民的交流群里去扒拉信息。官方的股转系统网站也是必看的,虽然有时候信息更新没那么及时,但权威性还是有的。
第二步,就是梳理和分析。我把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老三板的新闻、政策解读、还有一些所谓“内部消息”(当然这个得辨别真伪)都收集起来,建了个简单的文档。然后就对着这些信息,一条条地看,一条条地琢磨。比如说,哪些公司有潜在的重组方?哪些公司自身业务在退市后反而有所改善?哪些公司符合政策里说的“优质”标准?
我还特别留意了市场上的一些声音。比如有人提到,像“新征程5”这种,以前业绩稳定的时候就有人埋伏,虽然当时没啥动静,但说明还是有人在关注这类有基本面支撑的票。还有人说,那个指导意见简直是“老三板22年来的革命性利好”,甚至有人拿它跟当年B股向内地开放相提并论,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一种市场情绪。
第三步,选择性关注。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开始有选择地关注一些具体的股票。比如,政策里提到要“恢复上市一批”,那我就琢磨,哪些公司有这个潜力?是不是那些历史包袱不重,主营业务还有市场,只是因为一些特定原因暂时退市的?我还注意到有些声音,比如推荐“天源3”、“德威3”、“数知3”这些,说是从第一天上三板就开始看我不会盲从,但我会把这些作为线索,自己再去查查这些公司的基本情况,看看推荐的逻辑是什么。
我还看到有人说“11月1日开始老三板股正式实施新规,异常廉价的老三板股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甚至有人建议“2角以下的广茂1筹码值得适量捡拾后长期收藏”。这种具体的点名,我一般会更谨慎,因为风险和机会并存,尤其是价格极低的,波动可能非常大。
三、目前的观察与一点感悟
经过这一番折腾,我对老三板的认识确实比以前深入了不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三板确实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不再是以前那个被遗忘的角落了。政策的导向很明确,就是要盘活存量,给优质的退市公司一个规范发展甚至重生的机会。
风险意识还是得时刻绷紧。毕竟是退市下来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经营风险肯定比主板公司要复杂得多。那种指望随便买一个就能暴富的想法,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我现在的策略就是:
- 多看少动: 主要还是以观察和学习为主,不轻易下手。
- 分散风险: 如果真要参与,也绝对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关注政策: 紧跟政策动向,这是老三板投资最重要的风向标。
- 研究基本面: 尽量选择那些自身经营有改善迹象,或者有明确重组预期的公司。
这回对“老三板最新消息新闻”的实践探索,让我感觉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虽然里面风景复杂,有机遇也有陷阱,但至少不再是两眼一抹黑了。后续我还会继续关注,有啥新的发现再来跟大家分享。希望我这点粗浅的实践记录,能给大家伙儿提供一点点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