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几个前两天一块儿吃饭,聊着聊着就扯到钱的事儿上了。有个小年轻就问我:“张哥,你说这基金和股票,到底哪个风险更高?我这刚攒了点钱,想试试水,又怕一脚踩坑里。”
这话问的,一下就把我拉回了十几年前,我自个儿刚开始琢磨这事儿那会儿。那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听人说啥是
我最初的“瞎折腾”:先碰股票,头破血流
我记得我最早是先碰的股票。为简单,听着刺激,感觉来钱快!那时候天天看新闻,哪个公司又融到资了,哪个行业政策利好了,就觉得机会来了。
第一次买股票的经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 听消息买入:我记得是听一个“股神”朋友推荐的,说某某科技股有内幕消息,马上要大涨。我二话不说,把我那点私房钱哗一下就投进去了。
- 坐过山车:刚开始几天确实涨了点,把我给乐的,感觉自己就是巴菲特附体。结果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就开始跌,那速度,比自由落体还快。我那时候天天盯着那个绿油油的K线图,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 割肉离场:实在受不了了,亏了差不多一半,咬咬牙给卖了。那感觉,真是心疼得不行。
那次之后我就琢磨,这股票风险确实大,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让你血本无归。特别是像我这种没啥专业知识,又没时间天天研究公司财报的人,玩股票简直就是给人家送钱。
转向基金:以为找到了“避风港”?
亏了钱之后,我就消停了一阵子。后来又听人说,基金专家理财,分散投资,风险比股票小多了。我想也是,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确实危险,那基金一揽子股票,总不至于全完蛋?
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基金。那会儿也是看了不少资料,什么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看得我眼花缭乱。
- 初尝甜头:我先是买了个指数基金,就是那种跟着大盘指数走的。感觉还行,大盘涨它就涨,大盘跌它也跌,波动没那么剧烈,心里踏实多了。
- 踩坑主动型基金:后来我又有点不满足,觉得指数基金涨得慢,就去买了几个所谓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型基金。结果?有些还不如指数基金!有的基金经理操作猛如虎,一看净值原地杵。还有的基金,说是分散投资,结果一看持仓,好家伙,前十大重仓股恨不得占了一半,跟买个股也差不了多少。一旦那几个重仓股不行了,基金也跟着倒霉。
- 不同类型基金的体验:我还试过债券基金,那玩意儿确实稳,波动小,但收益也低,感觉就像把钱存银行活期。也买过那种行业主题基金,比如前几年特火的新能源,那家伙涨起来是真猛,跌起来也真狠,一点不比股票差。
我的实践风险这东西,得看具体情况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算是自己亲身体验了一遍。要问我基金风险高还是股票风险高,我现在不会简单地说哪个高哪个低了。
股票的风险,主要在于:
- 个股风险太集中:你买一家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要是经营不善,或者出了啥黑天鹅事件,那你这钱可能就打水漂了。
- 波动巨大:可能一天涨停,也可能一天跌停,心脏不好的真受不了。
- 信息不对称:我们普通小散户,哪能跟那些机构比信息灵通,很容易就成了“韭菜”。
基金的风险,也得分开看:
- 看基金类型:你要是买货币基金、纯债基金,那风险确实比股票低得多,甚至比很多银行理财都低。但你要是买股票型基金,尤其是那种偏重某个行业或者风格激进的,那风险一点不小,亏起来照样让你肉疼。
- 看基金经理水平:一个好的基金经理能帮你赚钱,但要是碰到个水平不行的,或者运气不好的,那也是白搭。基金经理要是频繁换人,那这基金也悬。
- 系统性风险跑不掉:要是整个市场都不行,比如碰上股灾,那你买啥股票型基金都得跟着跌,顶多是跌多跌少的区别。
我现在的体会是,不能简单地说基金就一定比股票安全,也不能说股票就一定比基金赚钱快。
对我自己来说,我现在更倾向于一种组合的方式。我会拿出一小部分钱,去尝试一些自己看得懂、有把握的股票,但仓位一定控制亏了也不至于影响生活。大部分的钱,我会选择一些运作稳健的宽基指数基金进行长期定投,再配置一些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基金作为压舱石。
说到底,投资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了解清楚不同投资工具的风险点在哪里,然后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知识水平去做选择。别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稳扎稳打,慢慢来,比啥都强。
这就是我这些年自己瞎折腾下来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还在迷茫的朋友一点点启发。记住,钱是自己的,做决定前一定多琢磨琢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