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就爱瞎琢磨,特别是涉及到自己钱袋子的事儿。最近,我就在琢磨着要不要再入手点基金,毕竟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嘛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
然后,我就开始在各种APP上翻来覆去地看,比较这个,比较那个。看着看着,就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基金,那个收益曲线瞅着还挺喜人,波动也不算太大,好像还不错的样子。但是,等我点进去仔细瞅瞅,想找找那个传说中的“晨星评级”的时候,好家伙,没评级!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这玩意儿靠谱吗?是不是啥“野鸡”基金?毕竟咱也不是专业的,平时选基金,多多少少都会瞄一眼那个星星,三颗星以下的,我基本就直接划走了。这连星星都没有的,我一下子就有点懵圈,不知道该咋办了。
遇到问题就喜欢自己动手搞明白。于是我就开始扒拉资料,到处问我那些稍微懂一点的朋友。这一通折腾下来,还真让我搞明白点东西。
我发现,不是所有基金都有晨星评级的。比如,有些基金成立时间特别短,可能还不到三年,那晨星那边就觉得没足够长的数据去给它评个星,毕竟评级得看长期表现嘛刚出来一两年的,表现好坏还不好说。这就跟我刚学做菜似的,头两次炒得好吃,不代表我就是大厨了,得多做几次看看稳定性。
还有,就是一些特定类型的基金,人家晨星压根就不参与评级。比如说我们平时放零钱的那些货币基金,还有就是那些专门投国外的,叫啥QDII基金的,这些都不在晨星的评级范围里。这就好比考试,语文老师总不能去给数学卷子打分,不是一个体系的。
这么一琢磨,我就明白了,没有晨星评级,不代表这基金就一定不行。它可能就是个“新生儿”,或者是个“偏科生”,还没来得及或者不适合参加那个“星星”考试。
那没评级,咱总得看点啥?不能两眼一抹黑就冲进去。我就开始琢磨别的门道:
- 我去看它的历史业绩走势。虽然没评级,但数据总有?成立以来的收益怎么样,跟同类型的基金比起来是好是坏,跟大盘指数(比如沪深300)比起来跑赢了还是跑输了。这些都是硬邦邦的数字,能看出点东西。
- 我得看看基金经理是谁。这哥们(或者姐们)以前管过哪些基金,业绩怎么样,投资风格是不是我能接受的。一个经验丰富、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总比一个新手或者风格飘忽不定的让人放心点。
- 再有,就是看它主要投向是股票、债券,还是别的啥玩意儿。投资的行业是不是我能看懂的,风险我能不能扛得住。要是投的都是些我听都没听过的东西,那还是算了,心里没底。
- 我还会看看基金的规模。太小的基金,怕它万一哪天清盘了;太大的基金,又怕它船大难掉头,不够灵活。这个就得自己把握个度了。
一番折腾下来,我的经验就是:没有晨星评级的基金,不是不能碰,但你得更小心一点,多做点功课。不能因为它没有那个“星星认证”就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因为它收益曲线好看就盲目冲进去。
晨星评级那玩意儿,是个不错的参考,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能帮你快速筛选掉一些表现不佳的。人家五星、四星的基金,肯定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历史业绩摆在那儿。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完全依赖它来做投资决策。毕竟评级是基于过去的表现,未来怎么样谁也说不准。
对于我们这种想自己琢磨的小散户来说,多看、多想、多比较,总是没错的。把基金的各种信息都扒拉清楚了,自己心里有底了,再做决定,这样亏了也认,赚了也踏实。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