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自个儿是怎么琢磨这个“走势图”的。刚开始那会儿,这玩意儿在我眼里就跟天书差不多,花花绿绿的线,看得我是一头雾水。但没办法,想自己瞎琢磨点东西,人家都说你得会看这个,不然不就是瞎子摸象嘛
一、两眼一抹黑的开始
最初,我就是硬着头皮打开那些软件,看着屏幕上那些红红绿绿的玩意儿。啥叫K线?啥叫均线?啥叫成交量?完全没概念。我就记得我第一次看,那曲线弯弯绕绕的,我就想,这玩意儿到底咋回事?高的就是涨了?低的就跌了?好像是这么个理儿,但又觉得没那么简单。
后来我就开始到处扒拉资料,也问了问身边好像懂点儿的朋友。他们就跟我说,你看那K线,红的(有些软件是绿的)一般就是涨了,绿的(或者红的)就是跌了。还有那K线的小身子长短,上下带不带小尾巴(他们管那叫影线),都代表不同的意思。我当时就想,嚯,这里头道道还不少。
二、先从最基础的看起
我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啃。先是分时图,就是那个一天之内价格咋动的图。横着的是时间,从早上开盘到下午收盘,一共那几个小时;竖着的是价格。底下还有一排柱子,那是成交量,就是多少人在这个时间点买卖。我先是死盯着这个看,看它怎么一拱一拱地往上走,又怎么哗一下掉下来。
看了一段时间分时图,我就发现光看这个不行,太短视了。可能这一分钟涨了,下一分钟就跌回去了。然后我就开始看日K线图,就是一天形成一根K线的那种。这个稍微能看出点眉目了,比如连续几天都是红的,那可能就是一段涨势。连续几天绿的,那就得小心了。
- 琢磨K线本身: 我就去了解那个“小蜡烛”到底咋回事。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这四个价格组成了K线。实体长短代表涨跌的力度,影线长短代表多空双方争夺的激烈程度。
- 琢磨成交量: 我发现价格涨的时候,如果底下成交量那柱子也跟着变长,那说明买的人多,这涨势可能靠谱点。要是光涨价格,成交量蔫了唧的,那可能就是虚晃一枪,不踏实。
三、把时间拉长了看
后来我又琢磨,光看日K线有时候也不够,容易一叶障目。我就开始看周K线、月K线。把时间拉长了,一些小的波动就被过滤掉了,能更清楚地看到一个大的方向。 比如周线上看着是往上走的,那日线上的一些小回调,可能就不用太慌张。
我就养成了个习惯,先看长周期的,比如月线、周线,心里对大方向有个谱。然后再看日线,找找最近的支撑位、压力位啥的。如果想做点短平快的,再结合看看小时图或者分时图,找个自认为合适的点下手。顺序不能反,不然容易被短期的波动给忽悠瘸了。
四、学着画画线,找找规律
看久了,我就开始学着在图上画画线。比如把几个重要的低点连起来,看看是不是形成了一条支撑线;把几个高点连起来,看看是不是有条压力线。有时候价格跌到支撑线附近就弹上去了,涨到压力线那儿就掉头了。这也不是绝对的,线画出来就是用来被突破的嘛
我还看了一些书,了解了一些所谓的“形态”,比如什么“W底”、“M头”、“头肩顶”、“头肩底”之类的。这些东西,说白了就是前人总结的一些经验图形。有时候确实挺准,但有时候它就给你走出个奇奇怪怪的样儿。所以我感觉,这些形态也就是个参考,不能当圣旨。
五、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活儿
到我看走势图也谈不上多精通,但至少不会像一开始那样两眼一抹黑了。我的实践过程就是:
- 从不懂到硬着头皮看。
-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先搞明白基础元素:K线、成交量、时间周期。
- 从短周期到长周期,建立整体观念。
- 学着自己动手画线,识别一些常见的形态。
- 最重要的,多看,多对比,多复盘。 看看过去的走势,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感觉看走势图这事儿,真没啥特别高深的秘诀,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看得多了,自然就有盘感了。这玩意儿只是个辅助工具,不能单凭它就做决定,还得结合其他很多东西一起判断。我这点儿心得,希望能给刚开始琢磨这事儿的朋友一点点启发,别嫌我啰嗦就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