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又是我,老张。最近,也不知道咋回事,净对一些以前不太关注的词儿感起兴趣来。前两天,我就偶然瞟到“借壳上市”这四个字,当时我这脑袋瓜子就转起来了,寻思着这到底是啥操作?咱平时不都听IPO敲钟嘛这种“曲线救国”的法子,我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一开始我也是一头雾水,就想着,这“壳”是啥玩意儿?咋还带借的?于是我就打开电脑,一通猛搜。搜了半天,大概捋明白了。简单说,就是有些公司,它可能自己直接排队上市挺费劲,或者时间等不及,就找个已经在股市里头“趴窝”的公司,这个“趴窝”的公司就是所谓的“壳”。然后通过买卖、资产重组一套操作,把自己的业务、资产啥的都装到这个“壳”里去,这样一来,原来的公司就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了。我看资料说,这里头有几个关键点,比如公司的老板是不是换人了,新装进来的买卖(像总资产、净利润、营业收入这些)是不是比原来那个壳公司大出好几圈,或者干脆主营业务都换了花样,这些都算是重要标志。
搞明白基本原理后,我就更好奇了,那到底哪些公司是这么干的?于是我又继续扒拉,你还真别说,这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熟面孔还真不少。
就说那个荣科科技,我瞅着资料说,它背后的大佬是豫信电科。这个豫信电科,它既掌握着超聚变(搞服务器那家,听说业绩挺猛,2021年底才出第一台服务器,年底市场份额就冲到全国前三了,2022年产值更是达到了235个亿!)的大部分股权,又控制着荣科科技。这不就妥妥的‘同一个东家,就这一个上市的摊子’嘛这棋下得挺明白。
还有更执着的。我看到说,有个老板姓钭的,为了让他旗下的有色金属板块,叫啥三门峡铝业的,能借壳上市,那真是下了血本,搞了两次都没成,还接着搞第三次。这份毅力,我是佩服的。
最近我还刷到个新闻,说香港那边,有个叫杜甫酒业的,也成功借壳上市了,号称‘港股白酒第二股’。看来这招,不光咱们大A流行,港股那边也玩得挺溜。
高科技企业里头,也有这么操作的。比如那个搞激光雷达的图达通(Seyond),也是在香港,找了个叫TechStar的SPAC公司(这SPAC也是个新名词儿,我回头再研究研究)一合并,摇身一变就上市了,估值还一百多亿港币。我看有分析说,这就是‘典型的借壳上市,能绕开IPO复杂的审核流程’。我琢磨着也是,高科技这玩意儿更新换代快,等按部就班排队IPO,机会可能都没了。图达通的中国区总裁还说过,他们的1550纳米高端产品能探测500米,价格也降了不少,看来产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咱们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公司,有些可能也是这么来的。比方说顺丰控股,谁没用过顺丰寄快递?但我瞅见有人分析,你要是按老经验去看它近十年的财务报表,可能会觉得有点对不上。为啥?因为它也是借壳上市的。这么一说我就懂了,上市的路径不一样,那历史沿革自然也就有差别了。
还有一些是正在路上的,或者说有这个计划的。比如那个叫天数智芯的公司,是搞GPU的,听着挺高大上,号称是‘国内第一家通用GPU公司’。我就看到消息说它‘计划借壳上市’。不过资料也提了一嘴,说这家公司虽然名头响,但好像还在亏钱,一年多时间亏了八个多亿,营收才不到五个亿。我估摸着,这种情况要是直接IPO,条条框框的限制可能不少,借壳说不定真是个捷径。
这么一通研究下来,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借壳上市’还真是个挺普遍的现象,里面的道道儿也不少。各家公司选择这条路,肯定有各家的考量,有的是图快,有的是图省事儿,有的可能就是资本大佬下一盘大棋里的一步。以前总觉得公司上市都得是敲锣打鼓走正门,现在看来,‘抄小道’的也不少嘛这资本市场,真是越琢磨越有意思。行了,今天就先跟大家伙儿分享到这儿,改天有啥新发现,我再来跟大家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