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纯指数基金,这玩意儿我可算是正儿八经研究过一阵子。一开始自己瞎琢磨买股票,亏得七荤八素的,后来听人说指数基金省心,尤其适合咱这种不想天天盯盘,又想跟着市场喝点汤的人。于是我就开始了自己的“寻宝”之路。
我的摸索起点:到底啥是“纯”的?
我最开始的理解很简单,所谓“纯”指数基金,那不就是死死跟着某个指数跑的基金嘛指数涨它就涨,指数跌它也跟着跌,误差越小越不像那些个主动型基金,基金经理在那儿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二百五,还收我老鼻子管理费,想想就来气。
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各种基金APP和财经网站,开始筛选。我记得那时候,我直接在搜索框里敲“指数基金”,然后一个个点进去看。主要看它的跟踪标的,比如是跟踪沪深300,还是中证500,或者是别的啥指数。
初识庐山真面目:原来有这么多!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光是跟踪沪深300的,就好几家公司的产品。然后还有什么创业板指、科创50、上证50……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当时就想,这不行,得有个筛选标准。
我寻思着,既然是“纯”,那跟踪误差肯定是个硬指标。有些基金详情页会披露这个数据,我就专门挑那些误差小的看。再就是费率,管理费、托管费,这些都是从我口袋里掏出去的钱,肯定是越低越好嘛
慢慢地,我把目光从国内的A股指数,扩展到了更广的范围:
- 国内宽基指数基金:这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比如跟踪沪深300的,像华夏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这些,都是大块头,流动性也还有中证500、创业板指这些,也都有对应的ETF和联接基金。
- 行业/主题指数基金:后来我又发现,还有更细分的,比如什么消费指数、医药指数、科技指数、新能源指数。这些波动可能大点,但如果看好某个行业,似乎也是个选择。不过我当时觉得,这些玩意儿对我这种追求“纯”和“稳”的人来说,有点花里胡哨,就没太深入。
- 海外指数基金:胆子大了之后,我还瞅了瞅境外的。比如跟踪美国标普500指数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这些可以通过QDII基金来投。我记得当时看了几只,比如博时标普500,国泰纳斯达克100这些。感觉能分散点风险,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嘛
- 债券指数基金:对,还有纯债指数基金,比如跟踪什么中债-国开行债券指数、中债-政策性金融债指数之类的。这类基金波动比股票指数基金小多了,收益也相对稳健,适合我这种心脏不太好的人,哈哈。我记得鹏扬中债-30年国债ETF当时规模就挺大。
- 红利/低波动策略指数基金:这类也挺有意思,比如红利ETF,深红利ETF,还有些叫什么“低波”的。它们选股的时候会考虑分红或者波动性,理论上讲可能更稳健一些。
我的筛选与实践:从眼花缭乱到心中有数
面对这么多选择,我并没有都买。我当时就琢磨,这玩意儿不就是要简单、透明、费用低、跟踪紧密嘛
所以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规模大、成立时间长、跟踪误差小、费率相对低的场内ETF基金。为啥是ETF?因为我觉得交易方便,跟买卖股票似的,手续费也低。对于不方便场内交易的朋友,对应的联接基金也是个选择,就是申购赎回麻烦点,费率可能也高一丢丢。
我当时重点对比了几个主流宽基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标普500、纳斯达克100。把跟踪这些指数的几个头部基金拉出来,比规模、比费率、比跟踪误差、比成立年限。哪个综合看起来顺眼,就先放到自选池里观察。
我还特意去翻了它们的季报年报,看看持仓是不是真的跟指数成分股差不多,别挂羊头卖狗肉。虽然咱也不是专业人士,但至少看看前十大重仓股是不是跟指数成分一致,还是能做到的。
我实际操作的时候,并没有一下子买很多种。我还是觉得,核心的宽基指数是基础。比如国内的沪深300,它代表了大盘蓝筹股;美股的标普500或纳斯达克100,代表了美国市场或科技股的整体表现。我觉得把这几个核心的配置基本上就能分享到主要市场的平均收益了。
至于那些行业指数、策略指数,我当时觉得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等我对市场理解更深了,或者有特别看好的方向再说。毕竟“纯”指数基金的初衷就是为了省心,搞得太复杂就背离初衷了。
一点小总结
要问我纯指数基金有哪些,我的实践经验就是,从最核心、最宽基的开始看起,比如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创业板指、科创50这些A股的代表,还有境外的标普500、纳斯达克100等。再稳健一点的,可以看看各类债券指数基金。如果对某些特定策略感兴趣,那么红利类、低波动类的也可以了解下。
关键还是看基金是不是真的紧密跟踪指数,费用是不是合理。我这一路摸索下来,虽然没发大财,但至少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钱投到哪里去了,晚上睡觉也踏实多了。这就是我折腾“纯指数基金”的一点实践记录,希望能给大家伙儿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