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儿个我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个股票委托买卖的规则。想当初,我刚下场那会儿,也是个愣头青,以为买股票不就跟菜市场买白菜似的,点点手机,钱货两清就完事儿了。结果?因为不懂里头的道道,眼瞅着机会溜走,那叫一个悔!
初尝쓴맛:我的第一次“滑铁卢”
我记得特清楚,有一次,我看中一只股票,价格跌得差不多了,心想这回得抄个底。麻溜地填好价格、数量,点了“买入”,然后就美滋滋地等着成交。可等等,刷新了好几遍,订单状态一直是“已申报,未成交”。眼瞅着那股价噌噌往上涨,硬是没我的份儿!当时那个急,抓耳挠腮的。
后来我才搞明白,交易所那帮家伙撮合成交,人家是有规矩的,不是谁先点谁就先得。这里头有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叫“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痛定思痛:开始琢磨规则
那次之后,我就不服气了,凭啥?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委托规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以前开户的时候,客户经理给的那一堆资料,我瞅都没瞅,直接扔抽屉里了。这回老老实实翻出来看,还在交易软件里头到处点,看那些帮助说明。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里头门道还真不少:
- 价格优先: 这好理解。你要是买股票,出的价格比别人高,那肯定优先给你成交。你要是卖股票,挂的价格比别人低,那也更容易卖出去。跟拍卖似的,价高者得嘛(买入时),或者价低者先出(卖出时)。
- 时间优先: 这个就是坑了我那次的。如果好几个人出的价格都一样,那谁先提交的委托单,谁就排前面。手速有时候也挺重要的,尤其是在抢涨停板或者跌停板的时候。
- 委托类型也分好几种: 我以前傻乎乎就知道一个“限价委托”,就是自己定个价,不到这个价不买(或不卖)。后来发现还有个“市价委托”,就是不管当前啥价,系统按当时市场上能成交的最优价格给你撮合。这个快是快,但有时候价格波动大的话,成交价可能跟你预想的差老远,得小心用。
- 还有个叫“集合竞价”的: 每天早上开盘前(9:15-9:25)和下午收盘前(深圳是14:57-15:00),都有这么个玩意儿。这段时间大家的单子都先不撮合,而是集中起来,找一个能让最多数量成交的价格,然后统一按这个价成交。我一开始也不懂,还纳闷为啥早上挂单了半天没反应。
实践出真知:血泪换来的经验
光看理论不行,还得自己上手试。刚开始那阵子,为了搞懂这些,我特意用小资金量,不同时间段、不同委托方式都去试了试。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想法,明明不想买那只股,也硬着头皮下一笔最小单位的单子看看成交逻辑。
我还犯过低级错误。有一次,想买A股票,结果输代码的时候手一抖,输成了B股票的代码。等成交了才发现买错了!还好当时B股票没跌,赶紧又给卖了,不然真是哭都没地方哭。从那以后,我下单前,股票代码、价格、数量,至少看三遍,生怕再出幺蛾子。
记得有段时间,我特别迷恋打新股,那时候中签跟中彩票似的。为了提高那么一丁点儿“可能”的成交概率(虽然跟委托规则关系不大,但心理作用嘛),我愣是把委托时间掐得死死的,什么“第一时间委托”、“顶格申购”,各种玄学都用上了。后来想想,主要还是运气,但那个过程让我对交易系统的反应速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我老婆那会儿还老说我,天天对着电脑屏幕研究这些红红绿绿的线,跟魔怔了似的。她说:“你不就是想赚点钱嘛至于把自己搞得跟考研似的?”我跟她说,这不一样,你不把规则弄明白了,钱怎么进你口袋,又怎么从你口袋溜走的都不知道,那不成了纯粹的赌大小了嘛不喜欢干糊里糊涂的事儿。
总结几句实在话
兄弟姐妹们,如果你也想在股市里头扑腾几下,这委托买卖的规则,你还真得花点时间去弄明白。别像我当初似的,凭感觉瞎操作。这玩意儿不复杂,但你不去了解,它关键时刻就能给你下绊子。
简单说,就是:
1. 知道“价格优先、时间优先”这俩大佬。
2. 了解清楚你下的是“限价单”还是“市价单”,别搞混了。
3. 下单的时候,代码、价格、数量,瞪大眼睛看清楚,别手抖。
4. 啥时候是集合竞价,啥时候是连续竞价,心里得有数。
把这些基础的搞明白了,至少能让你在操作的时候少犯点低级错误,不至于因为不懂规则而错失良机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市场水深着,咱小散户,能做的就是先把自己武装别稀里糊涂地就往前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