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咱聊聊这个“阳光私募基金”到底是啥玩意儿。这事儿,得从我自个儿瞎琢磨投资那会儿说起。
那时候我手里有点闲钱,寻思着不能光放银行,那点利息还不够塞牙缝的。就想着捣鼓捣鼓,看看有啥能让钱生钱的道儿。股票,我这种心脏不好的,看那红红绿绿的线,跟过山车似的,实在有点遭不住。公募基金倒是买过点,感觉也就那样,不温不火的。
后来有一次跟一哥们儿吃饭,他神神秘秘地跟我说,最近在了解“阳光私募”。 我一听,“私募”?这词儿听着就挺高端,还有点不靠谱的感觉,生怕是啥灰色地带的东西。那哥们儿看我一脸懵,就说:“嗨,带‘阳光’俩字,不一样!”
这话可把我给勾引住了。回家我就开始自个儿琢磨,上网到处翻资料,问了问圈子里几个稍微懂点行的朋友。这一圈下来,总算是把这“阳光私募基金”给扒拉明白了点。
我是怎么一步步搞明白这东西的:
我以为“私募”就是几个人凑点钱,偷偷摸摸地干,赚了亏了都自己兜着。后来发现,这个“阳光私募”它不一样。
- 第一步,我发现它得有个“身份证”。 不是谁都能随便搞的。它得通过一个叫“信托公司”的平台来发行,还得去监管那儿备个案。这就好比给它上了个户口,不是黑户了,稍微正规了点。
- 第二步,钱不是直接给基金经理的。 这点我觉得挺关键。咱的钱是放到银行去托管的,银行当个中间人看着。这样一来,基金经理就不能随便把钱揣兜里跑路了,安全性高了那么一丢丢。
- 第三步,也不是谁想买就能买。 它有个门槛,一般都得是有点家底的“特定投资者”,不是说咱普通老百姓掏个万儿八千就能进的。这点也把它跟公募基金区别开了。
- 第四步,投资路子比较野。 公募基金条条框框多,这不能投那不能碰的。阳光私募,相对灵活多了,基金经理能使的招儿也多,股票、期货啥的可能都能涉及,风险也可能更大。
- 第五步,业绩会定期亮出来。 既然叫“阳光”,那它就得时不时地把成绩单拿出来给大家瞅瞅,赚了多少,亏了多少,相对透明一些。不像有些纯粹的“地下私募”,那真是两眼一抹黑。
我这么一圈实践下来,总结了一下: 这个阳光私募基金,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升级版”或者说“规范版”的私募基金。它找了个信托公司当“发行人”,找了银行当“管钱的”,还得去监管那儿报备一下,定期也得公布点业绩。投资策略比公募基金灵活,但门槛也高,风险和收益自然也可能更高。
当初我还特意查了下,好像最早是零几年那会儿,深圳那边有个叫赵丹阳的人,跟深国投合作搞了第一个这种产品,叫啥“赤子之心”的。算是开了个头。
我当时了解完这些,感觉这东西水还是挺深的。它虽然叫“阳光”,但毕竟还是“私募”,风险肯定不能小瞧。适合那些钱比较多,风险承受能力也比较强,而且对基金管理人特别信任的人去考虑。像我这种小打小闹的,还是老老实实看看得了。
这就是我当初捣鼓“阳光私募基金”的一点经历和理解,说得比较糙,希望能帮大家看明白点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