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琢磨“四川黄金”这事儿的经过。也不是说我真跑四川去淘金了,而是前阵子我老舅从四川回来,带了点儿小玩意儿,说是那边有特色的“老金饰”。就爱较真,也喜欢自己动手试试,所以就寻思着,这玩意儿到底成色咋样,是不是真金。于是我的实践就开始了。
第一步:眼观手掂,初探门道
东西拿到手,黄澄澄的,瞅着是挺像那么回事儿。我记着老辈人说过,看金子得看颜色。“七青八黄九五赤”,这话我可一直记着。我就把那几件小东西翻来覆去地看。有那么一两件,颜色确实是那种深黄色,甚至带点儿微微的赤色,感觉有点儿谱。但也有那么一两件,颜色就浅一些,黄中带点儿白,心里就犯嘀咕了。
光看颜色还不行,我还拿在手里掂了掂。黄金这玩意儿,密度大,压手。我就凭感觉,跟自己平时戴的确定是真的金戒指比了比分量。感觉上,那几件颜色深的,确实沉甸甸的,跟预想的差不多。颜色浅的那几件,就感觉轻飘飘的,有点儿不对劲儿。
第二步:土法上马,测试密度
光靠看和掂,心里还是没底。我想起来以前物理课上学过测密度的法子,阿基米德那个。咱没那么专业的家伙事儿,但咱有土办法!
- 找家伙:我先翻箱倒柜找了个小量杯,就是厨房里那种带刻度的。然后又找了个平时称食材的小电子秤,精度还行。
- 称重量:先把那几件玩意儿挨个儿放电子秤上称了称,把重量记下来。这一步得准。
- 测体积:然后在量杯里装上适量的水,记下刻度。再把金饰小心翼翼地完全浸没到水里,水面肯定会上升,再记下新的刻度。两个刻度一减,不就是这玩意儿的体积了嘛这法子对那种空心的或者结构太复杂的就不太准,但我这几件都是实心的小疙瘩,问题不大。
- 算密度:一步,用刚才称的重量除以测出来的体积。我查了下,纯金的密度大概是19.3克每立方厘米左右。我这么一算,那几件颜色深、手感沉的,算出来的密度跟这个数儿比较接近,八九不离十。那几件颜色浅、手感轻的,算出来密度就差得远了,明显不是一路货。
整个过程我搞得小心翼翼,生怕水洒了或者称不准。折腾了半天,数据一出来,心里大概就有数了。
第三步:细节观察,辅助判断
测完密度,我还不死心,又拿起放大镜仔细瞅。主要看啥?
我看那几件疑似真金的,表面虽然有些磨损,但颜色是内外一致的,没有那种镀层脱落后露出不同颜色的情况。而且黄金比较软,我试着用牙签(当然不能用太硬的东西)在不显眼的地方轻轻划拉一下,感觉确实比铜铁的要软一些,能留下轻微的痕迹,但不是那种一碰就掉渣的感觉。
至于那几件密度不对的,仔细一看,有的边角地方颜色就不太均匀,甚至能看到点别的底色,这就很可疑了。
总结一下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对老舅带回来的这些“四川黄金”算是有了个大概的判断。那几件颜色赤黄、手感沉重、密度算下来也差不多的,我估摸着应该是真金,或者至少是成色比较高的金。至于另外几件,颜色发白发青,轻飘飘的,密度也对不上,那估计就是合金或者别的啥玩意儿了,肯定不是纯金。
实践下来感觉,这几招虽然土,但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初步判断一下还是挺管用的。 要想百分百准确,那还得去专业的金店或者检测机构用仪器测。但我这纯粹是个人兴趣,自己动手实践一下,也挺有意思的,主要是个过程嘛这回算是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民间经验结合起来用了用,感觉收获不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