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定投的数学模型的核心是什么?掌握关键就能赚钱!

二八财经

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自个儿琢磨基金定投这点事儿,特别是怎么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让自己心里更有谱。别一听数学就头大,都是些小学算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简单得很!

为啥要琢磨这玩意儿?

刚开始搞基金定投的时候,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听人家说好就跟着投。每个月扣点钱,涨了开心,跌了就有点慌,完全是“盲投”。时间一长,我就寻思,这不行,钱不能这么稀里糊涂地投出去。我得搞明白,这定投到底是怎么个玩法,赚的是哪门子钱,赔的话又是怎么个情况。

基金定投的数学模型的核心是什么?掌握关键就能赚钱!

我的第一步:拉个表,手动算

我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算。我找了个笔记本,后来嫌麻烦,就弄了个Excel表格。这表格很简单,就几列:

  • 日期: 哪天投的钱。
  • 投入金额: 这回投了多少钱,比如500块。
  • 基金净值: 当天买入的基金价格是多少。
  • 基金定投的数学模型的核心是什么?掌握关键就能赚钱!

  • 买入份额: 投入金额除以基金净值,就是这回买到的份额(还得扣掉手续费,一开始我图简单就先忽略了,后来加上了)。
  • 累计份额: 之前买的总份额加上这回买的份额。
  • 累计投入: 之前总共投了多少钱加上这回投的钱。
  • 平均成本: 这个最关键!就是用“累计投入”除以“累计份额”。

这个表,就是我最原始、最土炮的“数学模型”了。每定投一次,我就更新一下这个表。看着那个“平均成本”数字的变化,心里慢慢就有底了。

基金定投的数学模型的核心是什么?掌握关键就能赚钱!

捣鼓过程中发现了

第一点,市场下跌是好事(对定投来说)。 刚开始不懂,一看市场跌了,基金绿了,就慌得不行。但自从我开始记账、算平均成本,我发现,市场跌的时候,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份额。虽然账户总金额看着少了,但是我的“平均成本”也在降低!这就好比买东西,打折的时候你能用一样的钱买更多,多划算。

第二点,坚持下去,成本曲线会“微笑”。 我把每次的买入点在基金净值走势图上标出来,再把我的平均成本线也画上去。如果市场先跌后涨,你会发现,平均成本线往往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就是常说的“微笑曲线”的雏形。前提是市场不能一直跌下去不回头,咱选的基金本身也得靠谱。

第三点,这模型帮我克服情绪。 以前市场一波动,我就想操作,要么想卖,要么想加仓,但都是凭感觉。现在有了这个简单的表格,我能清晰地看到我的成本在哪,当前是亏是赚,亏多少赚多少。做决策的时候,就多了一份数据支撑,少了很多盲目。

后来我还想了点进阶的(也很简单)

后来我又琢磨,既然下跌能买到更多便宜份额,那我能不能在市场跌得比较多的时候,稍微多投一点点?比如平时定投500,如果市场回调比较明显,我就手动再加个200或者300。这不就是所谓的“价值平均”或者“智能定投”的雏形思想嘛我没搞那么复杂,就是有个大概的原则。

基金定投的数学模型的核心是什么?掌握关键就能赚钱!

比如,我设定一个心理阈值,当我的“平均成本”比当前“基金净值”高出一定比例(比如10%或15%),说明我浮亏比较多了,这时候如果手头有闲钱,我可能会考虑小额补一点,进一步拉低成本。这得看自己的资金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总结一下我的实践心得

对我来说,基金定投的“数学模型”,真不是啥高深莫测的东西。核心就是搞明白“平均成本”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和市场波动的关系。

整个过程,我就是从:

  1. 最初的懵懂:跟着别人瞎投。
  2. 基金定投的数学模型的核心是什么?掌握关键就能赚钱!

  3. 产生疑问:想搞清楚原理。
  4. 动手实践:用最简单的Excel表格开始记录和计算。
  5. 数据分析:观察平均成本的变化,理解定投摊平成本的机制。
  6. 形成策略雏形:根据数据反馈,琢磨是不是可以做些简单的优化。
  7. 心态稳定:因为懂了,所以不慌了。

基金定投的数学模型的核心是什么?掌握关键就能赚钱!

这套“土方法”虽然简单,但对我帮助挺大的。它让我从一个纯粹的跟风者,变成了一个稍微能动点脑子、有点策略的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它让我能够更长期地坚持下去,不会因为市场一时的风吹草动就自乱阵脚。希望我这点粗浅的实践记录,能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启发!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