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之前做的一次关于“东航坠机事件”的舆情分析,纯粹是个人实践,瞎琢磨,记录一下过程,希望能给大伙儿一点小启发。
起因和准备
那阵子这事儿刚出来,铺天盖地的消息,我这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除了关注救援进展,作为一名爱琢磨的博主,我职业病也犯了,就想看看这舆论到底是怎么个走向,大家伙儿都在关心情绪又是怎么变化的。我就决定动手自己梳理梳理。
我打开电脑,清空了一下脑子。没啥特别高大上的工具,主要就是靠手,靠脑子。我准备了一个文档,用来记录关键信息和我的分析思路。再就是,我打开了几个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聚合网站,这是我获取原始信息的主要阵地。
信息收集阶段
这个阶段,我主要干了几件事:
- 关键词搜索:我就用“东航坠机”、“MU5735”、“事故原因”、“救援进展”这些关键词,在各大平台进行搜索。时间范围设定在事件发生初期到我分析的那几天。
- 浏览热门内容:重点关注那些阅读量高、评论多的新闻报道、帖子、视频。看看媒体是怎么报的,大V是怎么评论的,普通网友又在讨论什么。
- 记录关键节点:比如官方第一次发布通告、重要领导作出指示、发现黑匣子这类关键事件,我都会特别标记下来,因为这些节点往往是舆论转向的引爆点。
信息量那叫一个大,各种声音都有。有祈福的,有追问真相的,也有一些不那么和谐的,甚至是谣言。这时候就得保持冷静,尽量客观地收集,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跑。
信息筛选与整理
收集了一堆原始素材后,就得开始筛选和整理了。我主要是这么做的:
我新建了几个分类,比如:
- 官方发布:包括政府部门、航空公司的官方声明、新闻发布会内容。这部分是舆论的“压舱石”。
- 媒体报道:主流媒体的报道,看看他们关注的角度和深度。
- 网民观点:这部分最复杂,也最能反映真实民情。我会再细分一下,比如“对事故原因的猜测”、“对救援的看法”、“对航空安全的担忧”、“情绪表达(悲伤、愤怒、祈祷等)”。
- 疑似谣言/不实信息:看到一些明显不靠谱或者已经被辟谣的,我也会单独列出来,看看它们是怎么传播的,又造成了什么影响。
然后,我把收集到的信息,一条条地归类到这些文件夹里。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或者数据,我会摘录下来,作为后续分析的佐证。这个过程挺费工夫的,得有耐心,慢慢梳理。
分析与洞察
信息整理得差不多了,就进入分析阶段了。我主要琢磨了几个方面:
- 舆情热度变化:我观察了事件发生后,相关话题的热度是如何起来的,什么时候达到顶峰,什么时候开始回落。很明显,刚开始那几天,热度是爆炸式增长的。
- 主要议题演变: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怎么变化的。一开始可能是震惊、追问“发生了什么”,然后是“救援怎么样了”,再到“黑匣子找到了吗”,以及后面对“事故原因”的持续关注和对“遇难者”的哀悼。
- 情感倾向分析:虽然我没用专业的软件,但通过大量阅读,也能大致感知到网民情绪的整体基调。初期悲伤和震惊占主导,中间夹杂着对真相的渴望和对责任的追问,后期哀悼和反思的声音会多一些。
- 传播路径:我留意了一些关键信息是怎么扩散开的,比如哪些账号、哪些平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些话题标签,像“#东航MU5735#”这种,确实起到了聚合信息、引导讨论的作用。
我还注意到,官方信息的发布速度和透明度,对舆论引导非常关键。一旦官方声音及时、准确,就能有效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稳定公众情绪。
总结与反思
我把整个分析过程和发现,简单地写成了一个小对我自己来说,通过这回实践,我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体会到了在海量信息面前,保持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的重要性。
我发现,这类事件中,公众对于“真相”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同时也需要情感上的疏导和慰藉。媒体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更要有人文关怀。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也容易成为情绪和谣言的放大器。
整个过程下来,虽然挺花时间和精力的,但感觉挺有收获。就是自己瞎琢磨,不成体系,分享出来,大伙儿看个乐呵,或者能从中get到一点什么,我就很开心了。下次再有啥实践,我再来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