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可转债的股不能碰?小心这几个陷阱让你血本无归!

jibage

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嗑,说说我自个儿在股市里摸爬滚打得出的一点小体会,就是为啥我后来就不太敢碰那些发了可转债的公司股票了。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刚开始玩股票那会儿,我也是啥都不懂,就觉得哪个看着顺眼、听着厉害就买哪个。后来慢慢学了点东西,知道了还有可转债这么个玩意儿,听着好像挺不错的,又是债券又是股票的,感觉挺稳当。

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我看上一个公司,基本面瞧着还行,行业也挺有前景的。我就投了点钱进去,心里还美滋滋的,等着它涨。没过多久,公司发公告说要搞个可转债融资。

当时我还挺高兴,觉得这是公司要发展的信号,融资嘛肯定是搞项目扩大生产。我还特意去了解了下可转债,觉得这东西对公司是好事儿。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就给我上了一课。

是股价开始变得特别“妖”。

就是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波动。有时候公司明明没啥消息,股价却突然上蹿下跳。我一开始还纳闷,后来跟几个老股民聊天才琢磨明白点儿:

  • 可转债上市交易后,它是T+0交易,比股票灵活。
  • 有些资金就利用这个规则,在转债和正股之间搞套利,或者利用转债价格的波动来影响正股的情绪。
  • 结果就是,我拿着这股票,感觉不是跟着公司基本面在走,而是被那个转债牵着鼻子走了,特别闹心。

然后是“下修转股价”的坑。

过了一段时间,公司股价表现不太离那个转股价差得有点远。公司为了让那些拿着转债的人能顺利把债转成股票(这样公司就不用还本付息了),就搞了个“下修转股价”的动作。

表面上看,这对转债持有者是好事,转股更容易了。但站在我们这些普通股票持有者的角度想,这事儿就有点不是滋味了。

  • 它说明公司可能对自己的股价没啥信心,或者说急着想把债务变成股份。
  • 更关键的是,转股价调低了,意味着将来同样多的债能换更多的股票,这不就等于增加了未来股本被稀释的风险嘛咱手里的股票价值就可能被摊薄了。

那次经历让我第一次觉得,可转债这玩意儿,对咱们这些只持有正股的散户来说,不一定是啥好事儿。

后来的观察与实践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我就开始特别留意那些发了可转债的公司股票。我发现,很多时候,公司选择发可转债,而不是直接增发股票或者纯发债,背后可能也有它的“小算盘”。

我自个儿总结了几点观察:

  • 融资“遮羞布”? 有些公司可能经营压力大,或者银行贷款不好拿,增发股票又怕市场不买账,就选择可转债这种看起来“进可攻退可守”的方式。但对我来说,这反而让我觉得公司是不是有点缺钱,或者底气不足。
  • 潜在的“地雷”: 虽然国内没发生过真正的可转债违约,但你想想,如果一个公司连还债都有风险了,那它的股票能好到哪里去?转债要是出点风吹草动,比如暂停上市啥的(辉丰转债就是个例子),那对应的股票肯定也得跟着遭殃。
  • 波动放大器: 正如我第一次经历的那样,转债的存在,尤其是它的交易机制和条款(比如强赎、回售、下修),确实会给正股带来额外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预测的波动。

我就记得后来有段时间,专门找了几个发了可转债,并且股价表现不咋地的公司观察。你去看它的 K 线图,经常能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大幅波动,有时候就是跟着转债价格在走。还有的公司,为了促转股,使劲儿地维护股价,甚至释放一些“画大饼”的消息,等转股期一过,股价就可能立马“现原形”。

我的结论(土方法,不一定对)

经历了几次这种“折腾”,又观察了不少案例,我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个“规矩”:对于那些已经发行了可转债,尤其是那些转债规模大、或者快到期、或者频繁搞下修的公司股票,我个人是尽量绕着走。

不是说所有发可转债的公司都不 肯定也有运作良通过可转债实现发展的。但对我这种风险承受能力一般,又不想费劲去研究转债和正股之间复杂联动的普通散户来说,避开这种潜在的“麻烦”,可能更省心。

我就是觉得,股市里的钱本来就不好赚,何必再去给自己增加这种额外的、由衍生品带来的不确定性?简单点,看准公司本身的基本面,可能更靠谱一些。

这就是我从自己踩坑、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纯属个人看法,给大家做个参考。投资这事儿,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关键还是得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今天就先唠到这儿。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