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当初琢磨中联重科那档子事,就是那个所谓的“2022年目标价20块”的说法。现在回头看,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自己投资实践里的一段记录。
咋开始关注这事的?
那会儿大概是2021年底到2022年初,市场对基建、工程机械啥的挺热乎的。我自己也寻思着,这块儿是不是有机会。就自然而然地看那几个龙头,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嘛俩都瞅了瞅,当时感觉中联的股价位置好像比三一低点?或者说,有些人觉得它技术图形看着可能更有“潜力”? 反正就是觉得,是不是 undervalued(价值低估)了。
“20块目标价”是咋来的?
然后就在网上、一些交流群里,开始零零星星看到有人喊“中联目标价20块”。我记得当时有几种说法,听着挺像那么回事的:
- 对比国外巨头:有人拿美国的卡特彼勒说事,说人家股价多高,市盈率多少倍,中联才多少,按比例算算,到20块人民币(差不多3美元)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 海外市场爆发:还有个说法是中联的海外出口搞得风生水起,增长很快,未来这块儿能“再造一个中联”,潜力巨大。
- 政策利当时不是也在提“稳增长”嘛基建预期比较强,觉得政策会给力,对工程机械是大利
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给人一种感觉,哇,这股是不是要起飞了?20块的目标价,听着就让人心动。
我的实践过程
比较稳(就是有点怂),不会听风就是雨。看到这个说法,我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得自己琢磨琢磨。
第一步,扒拉基本面。 我就去翻了翻中联的财报,看看它到底挣钱能力怎么样,负债高不高,现金流如何。海外业务增长确实是个亮点,但国内市场当时好像有点压力,特别是跟房地产关联度比较高的那部分业务。心里就先打了个问号。
第二步,技术面瞅瞅。 打开K线图,看看趋势、成交量啥的。股价确实在相对低位,但要说立马就能冲到20块,那得需要多大的能量?当时股价好像还在个位数,翻一倍还多,不是小目标。
第三步,持续跟踪。 我没立马买,就把中联加到自选股里,天天盯着。看它的股价波动,看每天的成交量变化。也留意相关新闻,比如国家又有什么新政策出来了,公司有没有签什么大单,或者行业里有什么新动向。特别是关注每个季度的财报,看它说的那些“海外增长”、“利润改善”是不是真的兑现了。
实践中的感受和结果
整个2022年跟踪下来,挺磨人的。股价确实有过几波反弹,但离20块那个目标,那真是差得十万八千里。中间也看到不少券商报告,有的看给个“买入”评级,目标价可能给到七八块、八九块;也有的比较谨慎,甚至下调目标价,说国内需求可能不如预期,或者毛利率有压力啥的。
市场整体环境也不给力,各种因素交织。我记得股价好不容易涨一点,可能就被大盘拖累下来了。或者业绩出来,看着还行,但市场觉得不够惊艳,也就那样了。
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022年,中联重科离20块的目标价远着。
我的反思记录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挺宝贵的。它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
- 目标价≠必定到达: 别人喊的目标价,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参考一下就千万别当真理。市场是动态的,影响因素太多了。
- 故事要看兑现: 听起来再美的故事(比如海外再造一个中联),最终都要落到实实在在的业绩上。业绩跟不上,故事讲得再股价也撑不住。
- 不能只看单一逻辑: 不能只因为“对标国外”、“政策利好”或者“技术图形好”就一头扎进去。要综合看,基本面、技术面、市场情绪、宏观环境,都得考虑。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自己去跟踪、去观察、去感受市场的温度,比听别人说一百句都强。亏钱赚钱都是经历,关键是知道为啥亏、为啥赚。
那个“中联重科2022目标价20元”的说法,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实践案例。它让我学会了更审慎地看待市场上的各种声音,更注重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投资这事,还是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