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儿个咱就来唠唠股票估值这点事儿。刚开始瞎琢磨股票那会儿,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听人家说哪个好就买哪个,结果?别提了,基本上就是给市场送钱去了。
后来我就寻思,这不行,不能老这么稀里糊涂的。于是我就开始自己瞎琢磨,翻了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看了看网上大神们的一些说法,想搞明白这股价到底是怎么定的,哪些便宜哪些贵。
我最早接触的估值法
说起来,我第一个碰到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市盈率”,也就是他们常说的PE。这玩意儿听起来特简单,就是用一股多少钱去除以一股能赚多少钱。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好理解!
- 实践第一步:我就兴冲冲地找了几个自己关注的股票,打开交易软件,找到那个市盈率的数。有的十几倍,有的好几十倍,还有的亏钱的是负的。
- 遇到问题:看着看着我就迷糊了。你说这张三公司去年赚了1块钱,股价10块,市盈率10倍。李四公司去年也赚1块,股价20,市盈率20倍。是不是张三就一定比李四便宜?我试着这么去操作,结果发现也不是那么回事。有时候那个10倍市盈率的还一个劲儿跌,20倍的反而涨了。
- 我的琢磨:后来我才慢慢搞明白,这市盈率还分什么静态的、动态的、滚动的。静态的用去年的利润算,那万一今年公司情况变了?动态的用预测的利润算,可这预测谁能保证准?真是越看越糊涂。而且不同行业的公司,市盈率标准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些高科技公司,可能大家看的是它的成长性,市盈率高点也能接受。
后来我又琢磨了市净率
市盈率这玩意儿整不明白之后,我又去了解了另一个叫“市净率”的,就是PB。这个是用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听着也挺实在的,就是看你花多少钱能买到公司多少净家当。
- 啥时候用:我发现这玩意儿在看一些重资产公司的时候,比如银行、钢铁啥的,好像有点意思。因为这些公司有很多厂房、设备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净资产比较稳。
- 我的体会:我试着用市净率去筛选了一些所谓的“低估”股票,比如市净率小于1的。确实有些后来涨了,但也有的一直趴窝不动。我后来想,有些公司市净率低,可能是因为它赚钱能力不行,或者行业不景气,资产不值钱了。所以光看市净率低也不一定就是捡到宝了。
- 局限性:而且对于那些轻资产的公司,比如搞软件的、做咨询的,主要靠的是人脑和技术,没啥固定资产,你用市净率去衡量,那估值可能就没法看了,数字会显得特别高。
其他的估值方法我也瞅了瞅
除了这俩,我还瞄过什么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现金流折现法(DCF)这些。说实话,PEG还好点,就是市盈率再除以一个盈利增长率,看看成长性。但那个现金流折现,那一堆公式,还要预测未来好几年的现金流,再用个折现率折回来,我一看就头大。
我琢磨着,这未来的事儿谁能算得那么准?老板自己都不知道明年具体能赚多少钱,咱小散户就更别提了。所以这些复杂的模型,我也就是了解一下,真让我去用,我感觉自己也算不明白,也容易被那些假设条件给带偏了。
我的心得体会
折腾了这么一圈下来,我算是明白了。这些估值方法,就像是咱手里的一堆工具,各有各的用处,也各有各的局限性。没有哪个是万能的,说用一个方法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那纯粹是瞎扯淡。
我觉得,关键还是得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看。这公司是干啥的?行业前景怎么样?管理层靠不靠谱?赚钱能力强不强?这些都得去了解。估值方法只是帮你从一个侧面去判断股价是不是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给你一个参考。
说白了,估值这玩意儿,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精确的科学。它能帮你排除掉一些明显贵得离谱的,或者找到一些可能被低估的,但最终买不买,还得看你对这个公司未来的信心。
所以,我现在的做法就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一点,但不会死抱着某一个不放。多看看,多比较,多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毕竟咱自己的钱,还是得自己负责不是?就这样,今天就唠叨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