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咱们聊点刺激的,就是标题说的那个“有人买基金一年赚20万”的事儿。我刚听到这话的时候,眼睛都瞪圆了,心想这家伙是咋整的?是运气爆棚还是有啥独门秘籍?
我的实践之路,从眼红到自己下场
那会儿我手头有点闲钱,不多,也就几万块,放银行里,那利息真是蚊子腿上的肉。看到别人搞基金好像挺风生水起,心里就有点痒痒了。尤其是听到这种一年赚几十万的“神话”,更是按捺不住了。
一开始我也是个小白,两眼一抹黑。 我记得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网上瞎搜,看人家都买啥基金,啥基金涨得猛。那时候真是看啥都想买,觉得遍地是黄金。结果?买进去就跌,一套一个准。那段时间,心情跟过山车似的,今天红彤彤看着开心,明天绿油油看着就想关电脑。
后来我寻思,这么瞎搞肯定不行,得学点东西。我就开始琢磨了:
- 第一步,认清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 心脏不算大,那种天天上蹿下跳的,我估计扛不住。所以我先把自己定位清楚,我是想稳稳当当赚点小钱,还是想搏一把大的。
- 第二步,开始研究基金的“品种”。 以前我以为基金都一个样,后来才知道,里头门道多着。有专门投股票的,叫股票型基金;有专门投债券的,叫债券型基金;还有那种股票债券都掺和点的,叫混合型基金。我就想,股票那玩意儿波动大,我这小心脏还是先从风险低点的开始。
- 第三步,学着看基金经理。 有人说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这话有点道理。我就去看那些基金经理以前管过的基金业绩怎么样,干这行多少年了,投资风格是啥样的。虽然看不懂太深的,但起码能筛掉一些看着就不靠谱的。
- 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践,然后反思。 我先是小额买入了几只不同类型的基金,比如挑了一只指数基金,一只债券基金,还有一只口碑不错的混合基金。然后就天天盯着看,涨了高兴,跌了就琢磨为啥跌,是整个市场不行了,还是我这只基金出问题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买的一只科技主题的基金,刚开始涨得挺我那个得意。结果没过多久,市场风格一变,科技股呼呼往下掉,我那基金也跟着缩水不少。那会儿真是肉疼,差点就割肉跑了。后来硬是忍住了,想着再观察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市场缓过来了,那基金也慢慢涨回来了,还小赚了一笔。这事儿给我的教训就是,心态要稳,别追涨杀跌。
关于“一年赚20万”的思考与我的收获
回到“一年赚20万”这个话题。通过我自己的实践,我慢慢琢磨明白了,这事儿,可能性是有的,但绝不是普遍现象。
本金大小是关键。 你要是拿个几百万去买那种年化收益率百分之三四的稳健型理财或者货币基金,一年赚个十几二十万,那确实不难。但咱普通老百姓,能有多少本金?我那几万块,就算翻倍也就几万,离二十万差远了。
基金种类和入场时机太重要了。 如果你运气在牛市启动前买入那种高弹性的股票型基金,一年下来翻倍甚至更多,也不是没可能。但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大多数时候,市场都是震荡的,能不亏就不错了。
止盈的技巧。 赚了钱啥时候卖,这也是个大学问。很多人赚了点就想赚更多,结果行情一反转,利润回吐甚至亏损。我现在的做法是,设定一个心理预期,比如赚了15%或者20%,就考虑先卖掉一部分,把利润揣兜里再说,剩下的让它继续跑。
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我虽然没能一年赚到20万那么夸张,但也确实尝到了一些甜头。 我把以前放银行死期的一些钱,挪出来一部分,分散投到了几只风险和收益都比较均衡的基金里。长期坚持下来,收益确实比单纯存银行要高不少。最重要的是,我养成了理财的习惯,对市场的波动也有了更强的承受能力。
经验总结几句(纯属个人土方法)
- 不懂的别碰: 别听风就是雨,人家说哪个好就冲进去,大概率当接盘侠。
- 分散投资: 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这话老套但管用。我一般会配点股票型、混合型,再来点债券型或者货币基金压箱底。
- 长期持有: 基金这东西,尤其是一些主动管理的好基金,得给时间让基金经理去操作。别指望今天买明天就发大财。我一般看好的基金,只要基本面没啥大问题,就拿着。
- 定期检视,但别太频繁: 隔三差五看看自己的持仓,看看市场情况,根据情况做点调整是必要的。但天天盯着净值波动,容易心态崩。
- 控制仓位,量力而行: 拿闲钱投资,千万别把吃饭钱、救命钱都投进去。
说到底,买基金这事儿,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学习和资产增值的过程。一年赚20万可能是个例,但通过合理的学习和实践,让自己手里的钱不贬值,还能跑赢通胀,甚至获得一些额外的惊喜,这就很不错了。关键还是得自己亲自去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