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基金这点事儿。我这人不爱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就跟大家分享下我自个儿是怎么从一个基金小白,一步步摸索过来,到现在勉强算是知道点皮毛的。
最初的懵懂与尝试
最早接触基金,那还是好几年前了。那时候看身边同事朋友都在聊,什么今天涨了明天跌了,搞得我也心痒痒的。手里正好有点闲钱,寻思着也别老放银行吃那点死利息。于是乎,我就开始了我的“基金探险”。
我真是两眼一抹黑。打开那些APP,花花绿绿一大堆,什么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指数型……看得我头都大了。名字也起得玄乎,什么“科技先锋”、“消费精选”、“稳健增长”,听着都挺美的,但到底哪个我是一点谱都没有。
我记得我买的第一只基金,就是看着名字顺眼,然后瞅了瞅近一个月的收益,还不错!脑子一热就投了点钱进去。结果?刚开始几天确实涨了点,我还挺得意。没过多久,市场一波动,好家伙,直接给我来了个下马威,绿油油的一片,把我那点小激动全浇灭了。
痛定思痛,开始学习
亏了点小钱之后,我就琢磨,这玩意儿不能瞎买。得先搞明白它是都投到哪儿去了。于是我就开始在网上看,找资料学。慢慢地,对基金的种类有了点概念:
- 股票型基金:听名字就知道,大部分钱都拿去买股票了。这种,风险高,收益也可能高,心脏不好的得悠着点。
- 债券型基金:主要是买各种债券,什么国债、企业债之类的。相对稳当点,但你也别指望它能让你发大财,求个安稳。
- 混合型基金:就是股票也买点,债券也买点,比较灵活。风险和收益,就介于上面两者之间。
- 货币基金:这个大家估计都熟,像咱们平时放余额宝里的,基本就是这类。风险最低,流动性随用随取,但收益也低。
- 指数基金:这个我后来才慢慢搞明白,它就是跟着某个指数跑,比如沪深300指数。指数涨它就涨,指数跌它就跌,省心,不用太操心基金经理的水平。
知道了这些基础分类后,我就开始琢磨,我自个儿是个啥情况?我能承受多大风险?我想赚多少钱?想明白了这些,选基金的方向就清晰多了。
我的选基小策略与购买途径
后来我选基金,就不再只看名字和短期收益了,我会关注这么几点:
第一,看基金的“历史表现”。虽然说过去不代表未来,但一个基金如果常年业绩都还不错,至少说明基金经理的能力还是可以的。我会看看它过去一年、三年、甚至五年的收益情况,再跟同类型的基金比一比,还有跟大盘走势比一比。我个人偏向选那些老一点的基金,感觉经历过牛熊市的考验,更稳当些。
第二,看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就跟船长似的,他的经验和投资风格很重要。我会看看这个基金经理管这只基金多久了,以前管过的其他基金业绩怎么样。如果一个基金经理老是换来换去,我心里就有点打鼓。
第三,看基金评级。有些第三方平台会给基金打分,比如几颗星。这个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全信,毕竟评级也是基于历史数据来的。
第四,看基金的投资范围。我会去读那个老长老长的招募说明书(虽然很枯燥,但关键信息都在里面),看看它主要投哪些行业,哪些股票,跟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一致。
至于怎么买,现在也方便。我主要用这么几个渠道:
- 支付宝、微信理财通:这两个平台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很多基金都能买到,申购费率有时候还有折扣。我刚开始就是在这上面买的。
- 银行APP:各大银行自己的手机银行APP现在也都能买基金,有时候有些银行代销的特色产品。
- 专门的基金APP:像天天基金、蛋卷基金这些,上面的基金种类更全,信息也更专业一些。我现在用这些多一些。
我一般会先选好基金,然后比较一下不同平台的申购费率,哪个划算就在哪个买。还有就是,我现在基本都搞基金定投。就是每个月固定一天,投固定金额进去。这样能平摊成本,市场跌的时候能买到更多份额,涨的时候也能跟着赚,省心省力,不用老是盯着看盘,也避免了情绪化操作。
一些心得体会
折腾了这么几年基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玩意儿真不是一夜暴富的工具。想靠基金发大财,那多半是想多了。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能跑赢通胀,让手里的钱别贬值得太厉害就行。
还有就是,不懂的东西千万别碰。在你没搞清楚一个基金是干嘛的之前,最好别轻易投钱。不然亏了都不知道怎么亏的。
再有,投资这事儿得有耐心。别指望今天买明天就大涨,市场有波动是正常的。我一般选好了基金,只要大方向没问题,短期波动我就不怎么管了,长期拿着。
风险承受能力这事儿一定要想清楚。你能亏多少钱,自己心里得有数。别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适当分散一下风险还是有必要的。
我现在也就是个业余基民,说不上多专业,今天分享的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摸爬滚打过来的一点点实践经验,希望能给刚入门的朋友们一点点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话永远没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