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这个意华股份的目标价。这玩意儿,我自个儿也琢磨了一阵子,算是有点小心得,跟大家伙儿分享分享我这实践过程。
为啥关注它?
也没啥特别的。就是在翻看一些行业资料的时候,意华股份这名字老跳出来。一会儿说它搞连接器的,一会儿又跟光伏沾边,我就寻思,这公司业务还挺多元。然后就习惯性地想瞅瞅,市场上大伙儿都给它看到多少钱。
第一步:搜集信息,看个大概
没啥特别高深的技巧,就是老老实实地去搜。打开电脑,先是在一些财经网站上搜“意华股份 目标价”、“意华股份 研报”这些关键词。哗出来一堆东西。
我发现这么几个现象:
不同机构给的目标价,那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40块出头,有的口气大点,能给到80块。看得我都有点懵,这差距也忒大了点。
给评级的也不少,什么“买入”、“增持”的。我看日期,有些是几个月前的,有些是最近的。比如我看到有说国金证券啥的,8月份就给过个买入评级,目标价41块多。
还有些信息提到什么主力资金动向不明显,AI大模型测算啥的。这个我就当个参考,毕竟AI那玩意儿,咱也说不清道不明。
再往下翻,还能看到公司的一些基本面信息,比如在乐清、天津、泰国搞了光伏支架的生产基地。这倒是个实打实的消息,说明公司在扩张。
第二步:筛选和理解,去伪存真(或者说,找个心理安慰)
面对这么多信息,我做的就是把那些明显不靠谱的、或者说过期太久的先放一边。比如有些论坛帖子,喊单的,或者情绪特别激动的那种,我就看看热闹,不太当真。
然后我琢磨这么几点:
看逻辑:那些给出目标价的研报,我会尽量找找他们是基于啥理由。比如提到公司2024年多少倍PE,这个PE是市盈率,大概意思就是市场愿意为这家公司每赚一块钱付多少钱。他们会预测公司未来的利润,再给个他们认为合理的PE倍数,这么一乘,目标价就出来了。虽然我不一定会完全信他们的预测,但至少能明白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看共识(如果存在的话):如果好几家机构给的目标价都扎堆在某个区间,那我可能会稍微重视一下那个区间。但意华股份这个,我瞅着好像区间跨度还挺大的。
看变化:比如之前有机构预测2023年净利润均值多少,同比增长多少。我会留意最新的业绩出来后,跟这些预测比,是超预期了还是不及预期。这会影响股价,自然也会影响后续机构调整目标价的意愿。
第三步: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初步判断
研究了一圈下来,我发现“目标价”这东西,真不是个准数。它更多的是一种预期,一种分析师基于当前信息和模型的推断。市场一变,或者公司基本面一变,这目标价可能就得跟着调。
我自个儿的实践经验是,不把任何一个目标价当成圣旨。我会把搜集到的这些目标价,比如从30多块到80块的,都记下来。然后我会关注几个点:
我通常会这么想:
公司干的活儿有没有前景? 连接器、光伏支架,这些听起来都还行,不是什么夕阳产业。特别是光伏,国家也支持。
公司最近有没有啥大动作? 比如那个在泰国建厂,说明管理层有想法,想降低成本或者开拓市场。
当前股价在什么位置? 是不是已经涨了很多,把未来的预期都透支了?还是说,相对于那些机构给的“平均”目标价,还有点空间?
我看到有数据说,比如国金证券给的目标价是41.37元,那时候股价34块多,算下来有个接近20%的上涨空间。还有的研报提到,给公司2024年21倍PE,目标价43.47元。这些数字,我都会记在小本本上。
我的“实践记录”总结
对我来说,研究意华股份的目标价,不是说我非得算出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我的实践过程更像是一个“信息拼图”的过程:
广撒网:把能找到的券商研报、新闻资讯、甚至股里的讨论(筛选着看)都看一遍。
找重点:挑出那些有具体数据支撑、逻辑相对清晰的分析。
做对比:看看不同机构之间的分歧和共识在哪里。
看当下:结合公司最新的动态和股价的实际表现。
我心里会形成一个大致的“心理价位区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价”。比如,我觉得大部分机构认为它值40块以上,那如果现在股价在30多,我可能就会多关注一下。如果已经到了50、60,甚至更高,那我可能就会更谨慎,看看是不是有新的利好能支撑它继续往上走。
这整个过程,挺费神的,但挺有意思。就是不断学习、不断验证自己判断的一个过程。今天就先分享这么多,希望能给大伙儿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