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咱聊聊这个“基金净值会被偷吃吗”的话题。这事儿,我刚开始捣鼓基金那会儿,也犯过嘀咕,真真切切地经历过那么一段心理活动。
我的“被偷吃”初体验
记得刚入市那会儿,还是个愣头青,天天盯着手机APP上那个基金的实时估值。一看,今天估值涨了2%,心里那个美滋滋,盘算着晚上净值出来又能多几块肉钱。结果?等到晚上八九点,净值一公布,傻眼了!咋回事儿?估值明明涨2%,实际净值可能就涨了1.5%,有时候甚至还跌了!
那会儿我第一反应就是:“我去,是不是基金公司动手脚了?把我的收益给‘偷吃’了一块?” 这种念头一上来,就跟长了草似的,越想越觉得有猫腻。我还特地去翻了翻一些论坛、讨论区,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大家伙儿都义愤填膺的。
开始我的“调查”之路
咱这人,就喜欢刨根问底。既然心里有疙瘩,就得想办法解开。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
第一步,我先对比。 我找了好几只我买的基金,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每天都记录下盘中的最高估值、收盘估值,然后再跟晚上公布的实际净值做对比。这一对比不要紧,我发现,估值和净值有出入是常态,而且大部分时候,估值都是偏乐观的那个。
第二步,我去看规则。 我开始研究基金净值是怎么算出来的,基金估值又是怎么来的。这一看,才明白了不少门道。
- 那个“实时估值”,它是个“估算值”。平台是根据基金上一个季度末公布的十大重仓股,再结合这些股票当天的实时涨跌幅,大概估摸出来的一个数。你想,基金经理天天在那儿调仓换股,这个季度跟你上个季度持仓可能早就不一样了。而且基金除了股票,还可能有债券、现金或者其他一些七七八八的东西,这些东西估值平台是算不进去或者算不准的。
- 而“基金净值”,那可是个实打实的数。是基金管理人根据每个交易日收盘后,基金所持有所有资产(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等)的公允价值,减去所有负债后,再除以基金总份额,算出来的。这个计算过程是有严格规定的,而且每天都要向监管机构报备。
第三步,我了解运作机制。 我又去了解了一下基金的钱是怎么管的。原来咱们买基金的钱,不是直接打到基金公司账户里的,而是进了一个叫做“托管银行”的地方。这个托管银行,就像个独立的“账房先生”,负责保管基金的资产,并且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基金经理要买卖股票,指令要经过托管银行复核,资金划拨也得通过托管银行。这么一看,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想直接从净值里“偷”钱,难度系数可就太高了,托管银行那一关就过不去。
实践出真知
折腾了这么一圈下来,我总算是搞明白了。所谓的“净值被偷吃”,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自己对估值和净值的理解有偏差造成的。
你想,如果基金经理在估值软件还没更新持仓的时候,卖掉了一些当天大涨但之前占比不高的股票,或者买入了一些当天表现一般但未来看好的股票,那估值肯定跟实际净值有出入。还有就是,如果基金规模比较大,申购赎回的资金量也大,这些资金的到账和使用也会影响当天的净值计算,这些都是估值软件无法精确预测的。
现在我再去看那个实时估值,心态就平和多了。它就是一个参考,让我大概了解一下今天基金可能的走势方向,但最终赚多少亏多少,还得看晚上公布的那个实打实的净值。
我不是说市场上就完全没有不规范的操作,但就“偷吃净值”这个具体的说法而言,经过我这么一番实践和了解,我个人认为,在现有的基金运作和监管体系下,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更多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我们自己的误解。
这事儿也提醒我,投资不能光凭感觉,还是得多学习,多了解背后的规则和逻辑,这样才能明明白白地投资,心里也踏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